当现代医学的仪器发出规律的滴答声,在陕西正大医院的诊室里,58 岁的冯新喜正手持银针,凝神屏息地为患者行针。针尖起落间,不仅是对病痛的精准狙击,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医学对话,从祖父的药箱到他的诊室,从家族传承的手抄医案到走向世界的学术讲台,这位陕西正大医院院长、西安炎黄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用 30 余年的坚守,在中医的版图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注脚。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中医世界,探寻那藏在银针、草药与艾灸中的传承密码。
冯新喜荣获 “非遗传承大师” 称号
今年58 岁的冯新喜,除担任上述职务外,还拥有执业医师证、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证书及省市级非遗大师证书等重要资质。在医疗领域之外,他不仅联合创办了一家北交所上市公司,还参与多家医院的投资与运营,以多元身份推动着中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谈及与中医的缘分,冯新喜总会提起祖父的身影。“小时候最熟悉的味道,是药柜里的草木香;最难忘的画面,是祖父为患者诊脉时专注的神情。” 他自幼随父学习中医,继承了家族延续数代的医学传统。祖父精通中药、针灸、推拿,其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深深烙印在冯新喜心中,让他从小便立下 “承家学、济世人” 的志向。从业 30 余年来,他始终以祖父为榜样,在中医全科领域深耕,尤其擅长将武医理论与神经系统调理方案相结合,凭借精准的针灸技术为无数患者解除疑难杂症。
冯新喜为患者进行把脉
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冯新喜的脚步从未停歇。1987 年至 1992 年,他在陕西省中医药大学进修,系统夯实中医理论基础;2001 年,他取得中医师资格证,正式开启规范化执业生涯。特殊的经历更让他的医术兼容并蓄 —— 在部队期间,他跟随老班长习得苗医技艺;后又师从寺院大师,掌握西藏放血疗法。此外,他常年活跃于各类中医大会,通过学术交流汲取百家之长,让自己的诊疗手段愈发丰富精准。
“一针二灸三药,三者协同,方为上策。” 这是冯新喜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独特诊疗理念的体现。曾有一位患者因受伤后淋雨,导致经络淤堵、半身不遂,辗转多家医院效果不佳。冯新喜接诊后,先以针灸疏通淤塞的经络,再用秦阳艾艾灸驱寒,配合对症药方调理气血,最后辅以药浴促进循环。短短一周,患者逐渐能下床行走;一个半月后,逐渐恢复如常。这样的案例,印证了中医 “辨证施治、多法并举” 的神奇魅力,也彰显了他将传统技法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的能力。
冯新喜为患者进行把脉
冯新喜在中医文化传承与传播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先后在世界各地开展 2000 余场讲座,将 “天人合一” 的中华医道精髓带到海外,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的价值。“随着中医‘走出去’的脚步日益坚定,全世界更多人逐渐知道、了解、认可中医,中医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他的话语中,满是对中医国际化的自豪与期待。
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国家战略,发扬光大中医药、民族医药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中医药传承文化市场缺失规范性、实用性等情况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ISC2000 标准评审委员会 2024 年 4 月 16 日 ISC 标评〔2024〕1 号文件批准,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大典》编审委员会,旨在汇编中医药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冯新喜受邀参加,并凭借其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探索中的杰出贡献,荣获了 “非遗传承大师” 的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来坚守传承之路的最佳注解。
在冯新喜眼中,中医不仅是治病的技术,更是承载着中华智慧的文化瑰宝。“它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的理论,本质上是在教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 基于这份理解,他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将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让古老的医道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冯新喜为患者进行把脉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将中医 “治未病” 理念延伸到健康产业的源头。他投资的土地改良农业公司已在北交所上市,专注于培育有机蔬果、推广富氢水,从饮食与环境层面守护大众健康。“过去的人少生病,是因为吃得干净、住得舒心。现在我做这些,就是想从根上解决问题 —— 让大家通过健康饮食、日常调理,少生病、不生病。” 这份从 “治病” 到 “防病” 的远见,展现了他对中医健康观的深刻践行。
回顾半生医路,冯新喜感慨道:“当医生容易,当有良心的好医生难。” 他始终铭记祖父 “医者仁心” 的教诲,时常为困难患者减免医药费,用行动诠释着 “大医精诚” 的内涵。对于有志于传承中医的后辈,他寄语:“要耐得住寂寞,先把《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根基打牢,再结合时代需求创新。记住,医德是底线,仁心是根本。”
从祖父的药箱到世界的讲台,从一根银针到一个产业,冯新喜的故事,是中医人坚守与创新的缩影。在他的推动下,古老的中医正以更包容、更务实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着东方智慧。而这份传承的火种,也必将在更多人手中,燃烧得更加炽热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