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不是每一次接触都是“收购”,津村与紫光辰济的未成合作引发了哪些误读?

2025-07-16 17:54:05   来源:实况网

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在中医药产业中的角色问题,成为公众和行业层面关注的焦点。从药材种植到制剂加工,从科研合作到品牌拓展,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正在尝试在这一传统又复杂的产业体系中找到对话和合作的可能性。

这种合作趋势一方面反映了中医药产业对全球资源、技术和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伴随着舆论上的多重解读。当跨国企业与中国本土药企展开业务接洽时,“合作”与“收购”的边界时常被模糊化,公众情绪在合理防范与过度敏感之间反复摇摆。这种现象说明,在全球产业链日益交融的当下,中医药产业仍需在制度机制、认知生态和行业规则方面找到更成熟的共识。

在过去几年中,一些外资药企与本土企业的接触曾引发广泛讨论。其中,津村与紫光辰济之间的商业接洽便是一例。虽然双方最终并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合作或股权交易,但这一原本属于正常商业探讨范畴的行为,因被贴上“外资收购”“控制中药企业”等标签,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这一事件在舆论层面引发的连锁反应,凸显出公众对于“外资参与中医药”的复杂情绪与认知差异。

然而,如果抛开情绪化表达,真正落回到产业层面,不难发现一些国际企业确实在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例如,津村发挥其在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循证医学研究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广GACP(药用植物种植和采集质量管理规范指南)标准,构建起了一套从产地选择、种植、采收、加工到终端产品的严格质量管控体系。在与本土企业的交流中,津村也带来技术交流、产业链协同、产品出口路径等多方面的新动能。这种跨国界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更能为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本土企业在中医药文化传承、资源积累、本土市场需求理解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使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脉搏。因此,当津村这样的外企与本土企业携手合作,双方在理念契合与价值互补的基础上,将能够共同助力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格局。

归根结底,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不应依赖单一力量,也无法完全封闭自身。无论是外资的加入,还是本土企业的主导,推动中医药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在于制度保障下的多方协作。唯有如此,才能将“合作”的潜力转化为“共赢”的现实,为中医药注入更具持续性的全球价值。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