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采的不是水样,是镇德桥水质的‘健康报告’!”2025年7月15日,烈日当空,常德市鼎城区镇德桥镇迎来了一支特别的队伍——“秸水清源,化秸为翼”科技服务队。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通过科学采样揭开母亲河的健康密码。四位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学子,怀揣着守护乡土碧水的热忱,踏上了这场融合科技探索与生态责任的护水征程。这不仅是一次水质采样,更是一次以青春之名书写的乡情守护行动。
奔赴——六处点位,解码多样生态图景
镇德桥的池塘与溪水,如同大地的血脉,滋养着两岸的农田与村落,也默默记录着人类活动与自然力量的交织。其水质状况,是区域生态健康最敏感的晴雨表。行前,队员们做足了功课,深入查阅资料,结合地图与当地居民访谈,精心锁定了六处极具代表性的取水点,力求获得镇德桥镇全方位的水质情况。
烈日当空,暑气蒸腾。队员们的身影活跃在河堤草丛间。他们小心翼翼地沿着湿滑的河岸跋涉。每抵达一处预设点位,严谨的操作流程随即展开:定位、记录环境参数(天气、时间、经纬度)、选择合适采样位置(避开明显扰动),然后,用特制的棕色玻璃采样瓶,缓缓浸入水面之下。当微凉的河水涌入瓶口,仿佛瞬间接通了与河流的生命连线。他们屏息凝神,确保取得的是不受表层干扰的真实水样。六瓶清澈或微浊的水样,静静地躺在采样箱的恒温格中,它们不仅封装了不同河段瞬间的物理形态,更承载着队员们对水质背后复杂生态故事的热切期待。每一瓶水样,都是一个待解的生态谜题,是科学探究的坚实起点,更是青春守护碧水的郑重开端。
图为服务队成员进行取样。郭语沫 供图
检测——初探端倪,实验室静待深析
采集工作告一段落,汗水早已浸透队员们的衣衫,但科学探索的激情驱散了疲惫。他们并未急于踏上归途,而是抓住宝贵的现场时机,利用便携式专业设备,对刚采集的“新鲜”水样进行初步指标检测。完成就地初测,他们小心封存水样,带着这些承载生态密码的“容器”,踏上归程。这些样品,还将在实验室接受更精细检测,层层解码水质秘密,为后续生态分析筑牢基础。
图为服务队成员进行样品检测。郭语沫 供图
感悟——步履丈责,微光汇聚护水长河
从精心规划六处特色点位,到烈日下的精准采样与现场初测,再到将满载希望的样品护送至实验室等待深度剖析,这趟看似流程化的镇德桥河道探秘之旅,其内涵远不止于技术操作。它是一场青春智慧与环保责任的深度碰撞,是一次以脚步丈量乡土、以科学守护家园的生动实践。
队员们顶着酷暑,在复杂的河岸环境中穿行,每一步都踏在责任的土地上。采样瓶的每一次沉入,都是对自然母亲的一次轻声叩问;仪器上跳动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向生态真相靠近的一级阶梯。他们深切体会到,眼前这一弯碧水,绝非孤立的存在。它关乎着镇德桥镇完整的生态循环:是村落居民日常生活(饮水、洗涤)的依赖,是广袤农田得以灌溉丰收的命脉,是鱼虾等水生生物栖息的家园,更是维系着整个小流域水文平衡与生态安全的关键纽带。一滴水的旅程,串联起生命、生产与生态的宏大图景。
图为服务队成员收集样品。郭语沫 供图
清流永续,青春守护正当时
这瓶瓶来自镇德桥不同角落的水样,正静静地在实验室里接受着科学的“问诊”。它们承载的,不仅是溶解氧、氮磷含量的具体数值,更是队员们对乡土清澈未来的殷切期盼。这次水质探秘实践,绝非终点,而是“秸水清源,化秸为翼”团队青春护水行动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
队员们满怀憧憬:他们期待实验室的分析结果能揭示河流的真实状况,为当地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他们更热切地期盼,自己的行动能化作一声有力的呼唤,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社区居民、社会力量关注身边的水环境,理解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护水接力”中来。唯有当守护清流的意识深入人心,当点滴的微光汇聚成炬,镇德桥的碧波才能永远欢畅流淌,滋养万物。那河道的粼粼波光,两岸的葱茏绿意,水中跃动的生命,以及居民们依水而居的幸福笑容,都将在这份持之以恒的守护中,焕发出愈发鲜亮、动人的生态之美。青春与碧水的故事,在镇德桥,才刚刚写下动人的序章。(梁佳丽 杨泽文 刘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