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乡村振兴的根基在农业,活力在创新。为深入了解乡村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探寻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近日,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青春赋能宜黄土,实干共绘振兴图”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宜黄县圳口乡,感受传统农业的创新活力,体悟现代农业的发展密码。
古法新韵:黄精产业里的“传承与创新”
跟随村书记杨智华的脚步,实践队员来到了宜黄县圳口乡横源村,在交谈中得知横源村地处山区,野生黄精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村民仅靠零散采挖销售,收益有限。近年来,村集体成立黄精加工厂,采用传统“九蒸九晒”工艺,结合现代包装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杨智华骄傲地介绍:“去年我们加工厂销售额达27万余元,带动了20多户村民增收。” 尽管黄精产业初见成效,但横源村仍面临严峻挑战。他坦言到:“年轻人大多外出,劳动力紧张,黄精、蔬菜运到县城常被压价,有时连人工钱都赚不回。”为此,村里一边守着古法工艺,将黄精炮制技艺代代相传;一边也在求新求变,通过网络拓宽销路和组合售卖等创新途径,,让老手艺接上了新市场的“地气”。
黄精作为传统滋补佳品,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等功效,自古就有“仙人余粮”的美誉。为深入了解这一富民产业的发展现状,实践队员来到横源村黄精加工厂,实地探访当地特色黄精产业。步入黄精加工厂,浓郁的药材香气扑面而来,两位老师傅正在给蒸晒好的黄精切片,动作行云流水。实践队员周芳宇凑上前仔细观摩,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尝试手工切片,于亲手实践中体会传统技艺的精妙,明白青年传承乡土智慧的责任。据横源村干部周欣妮介绍,近年来,圳口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企业+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大力发展加工野生黄精产业。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黄精产业已成为重点培育的林下经济作物,实现宜黄当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这次实地探访,实践队员切身体验了黄精的传统加工工艺,更深刻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横源村通过现代化生产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让古老的黄精焕发出新的生机。
果香满园:李子采摘里的“生态与效益”
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是圳口乡天然优势。立足秀美风光,圳口乡大力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在郊源村打造了“温淘淘的乐山居”这一项目,集“农、旅、产、景”为一体,让沉睡的乡土资源在创新发展中焕发新生机。昔日闲置的农房被改造成古色古香的民宿,木窗、石墙与现代设施巧妙融合,成了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温馨港湾”;村民自家种植的李子、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搬进了项目配套的“圳口市集”,从田间地头直接对接游客餐桌,打响了“圳口生态农产”的招牌。“温淘淘的乐山居”借助当地的生态山水、特色农产与乡土文化资源,让农旅魅力在青山环抱中自然流淌。
为实地探访该村以生态水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实践队员来到温淘淘的采摘园进行李子采摘。作为郊源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生态果园不仅绿了青山,更富了乡亲。据村干部汤小玲介绍,郊源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生态水果”成为村里的金字招牌。她表示,生态果园中的李子、百香果、猕猴桃、葡萄等水果,都是利用山泉水浇灌,吃起来甘甜水润。实践队员们三两一组,在果树间穿梭忙碌,细细观察果实的成熟度,分辨果皮色泽与软硬程度。随着果桶渐渐装满,实践队员的脸上漾起满足的笑容,真切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乐趣。果园里,清甜果香与欢声笑语交织回荡,这既是丰收的喜悦,更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当黄精的药香与李子的果香在圳口乡的土地上交织,当老农的智慧与青年的创意在田野间碰撞,圳口乡正以特色农业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未来,全体实践队员将继续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学识为农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绚丽之花。(吴双周芳宇杨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