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积极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7月7日至7月10日,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赴广德市桃州镇暑假社会实践团前往“三省通衢”——安徽省广德市桃州镇,链接广德市桃州镇团委校地资源,开展安徽省“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学子们在村庄社区、非遗展馆、昆虫基地中走访实践,用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基层访谈记:从书记视角看乡镇实情
7月8日,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赴广德市桃州镇暑假社会实践团前往富家村社区了解富家村生产实际情况。桃州镇富家村社区党委委员、居委委员乐婷、桃州镇富家村社区书记陈伟及桃州镇富家村社区团支部书记黎康康热情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村庄情况,耐心回答相关问题,指导开展实践工作。
图为实践团与书记、党委委员等采访交谈。林华芳 供图
据了解,富家村耕地总面积7000多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3000多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茶叶、小番茄等经济作物。农田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和90%的耕地流转率已成功带动了家庭农场和规模种植户等新型经营主题的崛起——富家村一共有7个家庭农场、该村经营规模最大的种植户土地经营面积累计为700亩,实现了”粮经统筹、多元发展“。
桃州镇地处三省交界,外来人口较多。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了解桃州镇历史和文化的平台,建设了邻聚里桃州镇新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通过多媒体展陈与实物史料结合的方式,讲述千年古镇的前世今生,红色印记和建制沿革,立体呈现桃州自然风光和人文风采。
非遗探访录:触摸皖南根雕文化肌理
7月9日,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赴广德市桃州镇暑假社会实践团前往桃州镇根雕博物馆,探访省级非遗皖南根雕的魅力,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在触摸传统文化脉络中,践行文化传承使命。
皖南根雕作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桃州镇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其艺术精髓在于“七分自然,三分雕刻”,以守护原生态为根基,与大自然艺术相融,所谓“天雕无价”。
图为退役海军靳朝辉先生创作的《远航归来》。陈婉滢 供图
在众多坚守与传承这门技艺的匠人之中,靳朝辉先生的创作与坚守尤为引人注目。靳朝辉先生曾是海军,退役后仍将对祖国海军事业的深情融入根雕创作,他的作品《远航归来》生动地刻画了潜艇兵的生活。
除了《远航归来》,靳朝辉先生以生命致敬艺术,“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秉持“以根为本,重材质,求神韵”理念,将自然馈赠与人工雕刻有机融合,近两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政府特殊津贴。其作品题材包罗万象,从人物传奇到民俗风情,从锦绣山水到历史长卷,雕刀之下,传统厚重与现代灵动交相辉映,恰如“文者笔驰天下,雕者刀琢苍生”,用根与刀镌刻着中国故事与文化血脉。
手工赋予的温度与文化内涵,是机械雕刻无法替代的珍贵——这既是根雕的传承密码,也是桃州镇用心守护的文化基因。
爬虫昆虫行:深化人与自然共处理念
7月9日,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赴广德市桃州镇暑假社会实践团走进亚马逊爬虫昆虫馆,开启了一场兼具科普性与实践性的探索之旅,近距离感受动物世界的独特魅力,体悟生态自然发展的融合之道。
展馆馆长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场馆的建设理念与运营模式。“创办这个展馆,初衷有两个:一是希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沉浸式的自然课堂,通过近距离观察、互动体验,让他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唤醒保护地球的意识;二是看到了异宠市场的潜力,饲养异宠正成为未来消费新趋势,我们想通过规范化展示与科普,推动这个行业健康发展,实现商业盈利。”馆长的分享让成员们对“科普+商业”的融合模式有了直观认识。实践团成员亲自体验了雀跃啄食,蜥蜴徐行,这是人与自然独特的互动体验。
图为实践团学习爬宠昆虫知识。林华芳 供图
参观尾声,馆长提及昆虫馆选址广德市的缘由。亚马逊爬虫昆虫馆扎根在一片充满绿色生机的土地上。馆长说,选在这里,就是要让场馆与这片有田有花的天地呼吸相通,让广德的小孩也能感受自然的生命力,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享受大城市孩子们一样的教育。
此次桃州镇实践中,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赴广德市桃州镇暑假社会实践团深入乡村一线,既摸清了乡镇发展实情,领略了皖南根雕非遗魅力,也深化了生态共生理念。团队将带着实践成果,持续探索乡村文化与生态复兴路径,让青春力量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徐浈 王紫薇 尚一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