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优秀教改成果培育体系,2025年7月13日,由江苏省教科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联办、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承办的“优秀教改成果培育体系建构的省域实践”研讨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学科共建基地学校活动在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运河分校成功举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社长宣小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陆岳新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顾春明,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魏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活动。来自省内外的专家、教育科研机构、各类学校的领导及教师代表260多人参加活动。开幕式由省教科院副院长曹民生主持。
宣小红在讲话中强调了基础教育期刊社“学术引领、成果表达、资源聚合”的三大功能定位,期待以本次活动为契机,链接优质教育资源、联合教改项目力量、构建期刊联动机制,联合打造“研究+平台+制度”三位一体的成果培育共同体,推动省域经验走向全国。
陆岳新围绕教改成果培育推广的战略意义、江苏实践路径及未来方案展开阐述。他强调,优秀教改成果培育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动能。江苏连续三届蝉联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榜首,源于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与系统创新,江苏主动构建的强化“顶层设计、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学术赋能、各方协同、平台搭建、机制保障”为教学改革成果培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他指出,未来将通过完善协同机制、聚焦关键领域、加强人才培育、深化开放合作,推动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苏智慧。
周唯巍从区域教育发展视角系统介绍了梁溪区在教改成果培育中的经验,强调以实践为基、以成果为翼,推动区域教育品质升级。
陆岳新、宣小红、周唯巍讲话致辞
项目研究成果汇报环节,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优秀教改成果培育体系建构的省域实践”主持人颜莹聚焦优秀教改成果培育与推广的现实难题,介绍了其团队采用“点面结合、上下贯通、双线并进”的研究思路,探索优秀教改成果产生的内在机理和有效路径。项目组从理论层面构建了“优秀教改成果孵化模型”,形成了培育与推广优秀教改成果的整体解决方案;从实践层面,通过“深入现场发现—教科研训跟进—专家伴随指导—成果展示评价”的方式对“种子学校”进行“跟进式”培育,形成典型经验;并通过开设构建成果表达知识体系、开发数字课程、搭建学术平台,多渠道推广成果等多措并举,为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成果培育与推广体系探路前行。
团队协同在教学变革与成果凝练至关重要。江苏省高中历史教学建构与实践研究所负责人、特级教师唐琴通过分享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项目“时代性价值指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建构与实践”成果培育历程,强调教学成果是团队在课堂中“做”出来的,要推动成果从“个人探索”走向“区域辐射”。
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综研部主任朱玲芹分享了无锡梁溪区教改成果培育实践,介绍了梁溪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以“育人”为导向推进课改,通过机制筑基、实践深耕、搭建平台等方式,构建了“直面问题—夯实过程—凝练表达”三位一体成果培育路径,为成果培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区域经验。
优秀教学成果为什么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教研员贾凌燕认为,当下优秀教改成果推广面临系统性难题,根源在于制度层面“重评选、轻推广”、成果推广路径单一、教师内生动力不足。破解困局需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打造“成果发展联盟”、开发“教学模块”、构建数据驱动反馈系统等方式,让成果推广通过制度适配、文化适配与实践适配,真正从“知识传递”走向“生态改造”。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副编审殷伟深度分析了江苏连续三届蝉联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榜首的根本原因,在于构建了“政策引领、文化浸润、学术赋能”三维协同机制,形成了对教学成果全周期的支持体系。提出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培育,制度设计需留弹性空间,文化传承要创新转化,学术研究应扎根实践,为省域成果培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案。
项目团队的汇报从实践到理论、从局部到系统,构建起江苏优秀教改成果培育生成与推广应用的“实践图谱”,构建了成果耦合与推动课改深入的江苏经验,为与会者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操作范式。
项目核心成员进行研究成果汇报
李政涛、朱卫国对项目研究进行了深度点评。李政涛从“如何理解好、如何培育好、如何推广好”三个维度切入,强调优秀教改成果应源于实践问题,对标国家战略,聚焦育人本质,且所有问题需通过教学过程检验。培育成果要建构包含顶层设计、价值引领等的体系,紧扣设计缺乏系统思考等关键问题,同时建立培育机制与可行策略。推广则要重视转化,还建议本项目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协同机制,融入数智技术。
朱卫国认为本项目已在研究体系构建、团队建设、区域经验总结及成果辐射探索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他建议项目组扎根江苏教育大地,潜心进行研究,不断积累厚实的基础;联系教学实际,贴近一线教师,解决真问题;总结教改项目的培育、生成、推广运用的一般规律,让成果培育有据可依。
李政涛、朱卫国点评研究成果
苏忱为全体与会者作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价值追求、成果要素、归纳表达、应用推广》专题报告,聚焦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价值追求、成果要素、归纳表达和应用推广,指明了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品质的基本路径。建议紧抓教育科研,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品质。
顾春明作《内涵项目建设:让优秀教改成果“长出来”》报告,从“为什么设立内涵建设项目”“设立了哪些内涵建设项目”“如何管理内涵建设项目”“获得了哪些成效”四个方面介绍了江苏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以及项目指导中心的专业管理,以项目建设撬动江苏优秀教改成果培育的省域经验。
重庆市巴蜀小学副校长李永强,杭州天长小学书记、校长楼朝辉分别立足所在学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介绍了优秀教学成果是如何“长出来”“走下去”的。
专家报告和经验交流场景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社长宣小红、《中国教育报》基教周刊主编汪瑞林、《教学月刊》社社长陈永华、《中小学管理》副主编谢凡、《小学教学》主编殷现宾以及省教科院《江苏教育研究》党支部书记、编审颜莹等围绕“优秀教改成果的生成与表达”进行了主编对话。他们在对话中指出当下一线教师发表的成果还存在价值立意不高、选题陈旧、理论缺失等问题,鼓励教师关注成果的真实性、创新性、价值性、普适性,为一线教师进行专业的成果表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主编沙龙
此次活动创造性地聚专业协同之力,以理论与实践贯通、区域与省域互动、研究与传播对话的创新,为基础教育教改成果培育与推广勾勒了清晰的行动路径,构筑形成了区域“研究+实践+传播”的优秀教改成果培育生成与推广应用新范式,彰显了成果培育与教改深化耦合的“江苏经验”和良好生态,活动直播吸引了全国30多个省市约8.5万人次收看。(供稿:江苏省教科院 图文/李昌桂 颜莹 石萍 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