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何以共处——《技术垄断》读后感

2025-07-15 09:13:59   来源:中华网

在人工智能以惊人速度渗透生活的当下,我重新翻阅了尼尔·波斯曼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这本写于上世纪末的著作,在今天读来仍充满惊人的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工具,它改变的不只是我们做事的方式,更深刻地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价值的判断,甚至改变我们是谁。

image.png

如今,当ChatGPT、Sora、Midjourney等各种类型的AI逐步进入日常生活,我们仿佛站在一个技术奇点的门口。知识的边界在被模糊,表达的主体在被替代,思考与判断正在被委托给看不见的算法。在这样的语境下,波斯曼关于“技术成为文化之主”的警告显得尤为急迫。

image.png

在《技术垄断》中,波斯曼提出了“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到“技术垄断文化”的演进路径。他指出,在技术垄断文化中,所有的文化实践都必须以技术为中心进行调整,其他制度和价值系统逐渐边缘化。

当我们在教育领域开始讨论是否需要“AI写作能力”作为基本素养;艺术行业中,部分画家和设计师开始转向“与AI协作”而非“手工表达”;甚至在新闻行业,算法主导下的信息筛选与生成,让我们越来越难以区分“事实”与“信息流产品”。技术就变得不再只是“工具”,而变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文化力量”。

然而,波斯曼并不主张技术的全盘否定。他呼吁的,是“技术意识”——即对技术的反思性认知与文化主权的坚持。他批评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在技术面前的盲目崇拜。在他看来,一种健康的社会必须对技术的发展保持“有限接纳”,在技术使用中设定边界与方向,拒绝让技术取代所有传统的文化制度。

这正是我们今天在面对AI时所欠缺的。太多的讨论集中在“能否使用AI”,而非“我们为什么要使用AI”。我们热衷于效率提升,却鲜少思考这是否削弱了人的判断力、创造力与伦理感知。当AI逐渐替代我们的语言、图像甚至情感表达时,是否也在悄然重构我们作为人的意义?

“科技是一种神话,当它成为神话,就不容置疑。”这句话在今天尤为刺耳也尤为真实。当“智能”成为唯一的追求,算法开始决定新闻的权重、面试的成败、审美的风向,我们必须警惕,我们是否正在把文化、道德与人本思考交给了一个不具备伦理意识的系统?

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重读《技术垄断》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必须在技术进步与人文理性的博弈中找到平衡。我们不能否认AI带来的便利,但在技术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力量时,我们更应回到那些看似古老却始终重要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而不要在技术的光芒中迷失人类的影子。(中央民族大学 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