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泉艺匠心 偶戏生辉” 实践队踏入泉州木偶剧院,在丝竹声与提线影中,开启了一场触摸千年木偶艺术脉搏的文化之旅。从精彩绝伦的舞台表演到传承者的深度分享,队员们全方位感受着这门古老艺术的生生不息。
图为木偶剧院老师表演《小沙弥下山》(张维宝 摄)
四台经典好戏 尽展提线木偶灵动之美
实践队的行程以四台经典提线木偶节目拉开序幕,每一幕都让队员们沉醉于 “线控万物,偶传真情” 的奇妙境界。《小沙弥下山》中,木偶小沙弥眨着灵动的眼睛,迈着蹒跚的步伐,将下山时对世间万物的好奇演绎得活灵活现,指尖轻颤间仿佛能触到小和尚的纯真;《钟馗醉酒》里,艺人以数十根丝线操控木偶,钟馗的怒目圆睁与醉态摇晃形成强烈反差,每一个踉跄都透着刚正不阿的风骨;《驯猴》中,猴子时而抓耳挠腮,时而蹦跳翻腾,丝线的细微抖动都化作了灵猴的俏皮神韵,引得现场掌声不断;《元宵乐》则以欢快的节奏、喜庆的装扮,让木偶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将闽南元宵的热闹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图为吴秋玲采访张耀华老师(陈熙 摄)
十九载坚守 解码偶戏传承密码
泉州木偶剧院的张耀华老师向实践队揭秘了木偶戏的魅力。
谈及历史,张老师介绍,木偶戏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泉州木偶戏更历经千年沉淀,融入了闽南风土人情。他与木偶戏的缘分始于 19 年前,“最初练木偶‘走路’就花了半年,手指磨茧是常事”。如今他既精进技艺,也负责带教学生,“传承不是重复,是让年轻人在热爱中创新”。
张老师详解了木偶戏的三种表演形式:提线木偶以线控偶,技艺最复杂;杖头木偶靠手举木杖操作,灵活轻便;布袋木偶藏身掌中,方寸间见乾坤。他以主演《火焰山》孙悟空为例,“这个角色有 36 根提线,一个‘翻筋斗’需同时控制 8 根线,稍有偏差就会出戏,每次表演都是对专注力的极致考验”。提及国际化,张老师难掩自豪:“黄奕缺大师是开拓者,他将传统戏目与现代审美结合,让泉州木偶戏走出国门。现在我们每年赴国外演出二三十次,法国、日本的剧场里,外国观众常为木偶的‘中国功夫’热烈鼓掌。”
图为吴秋玲采访观众(陈熙 摄)
社交媒体引路人 现场震撼难忘怀
实践队随机采访的两位观众,道出了普通观众对木偶戏的真实感受。来自厦门的林女士表示:“在小红书上刷到木偶戏的片段,觉得太神奇了就立刻订票了。现场看比视频震撼十倍!那些木偶好像有了灵魂,尤其是《钟馗醉酒》,眼神里都有戏。” 另一位年轻观众王先生则感叹:“本以为是老古董,没想到这么有活力。艺人们的手速快得看不清,能把木偶操控得这么丝滑,这才是真正的‘硬核技术’!”
图为实践队与张耀华老师合影(蔡元辰 摄)
偶戏之魂 映照着党建引领下的传承初心
此次探访让 “泉艺匠心 偶戏生辉” 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刻感悟到:木偶戏的生生不息,既源于丝线操控中凝结的千年匠心,更离不开党建引领下文化传承者们 “守正创新” 的使命担当。从黄奕缺大师以艺术为桥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探索,到张耀华等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的坚守,再到年轻一代在红色文化浸润下对传统艺术的热情追捧,这门古老艺术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以鲜活姿态拥抱时代。
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每一根丝线都连着初心与使命,泉州木偶戏的传承故事,是党建引领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接续奋斗的序章。”(苏敏晴 罗精英 吴秋玲 杨靖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