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5年7月1日至7月12日,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发挥农业院校特色与优势,奔赴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泉塘中学、泉塘街道,芙蓉区东湖街道、东岸街道,开福区好人馆)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团队以“振兴教育,砥砺前行”为宗旨,聚焦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等少年儿童群体,通过教育支持、心灵关爱、文化浸润、实践赋能等多元服务,既为孩子们绘就五彩假期、让关爱之光照亮成长之路,也以教育帮扶为切入点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7月1日实践团队在长沙县与当地儿童合影。邓宝玉供图
实践围绕教育帮扶、心理疏导、文化浸润、社会调研四个方面展开,切实引领服务队队员立足实践岗位,扎根基层一线,展示青年志愿者良好形象。队员们发挥农科学识与实践能力,将农业科普融入趣味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播撒乡村发展的种子;以实际行动投身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事业,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少年儿童的七彩假期添彩赋能,在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新时代少年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健康、文化传承、社区治理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用爱心与责任践行“振兴教育,砥砺前行”的宗旨,让关爱之光照亮少年儿童的成长之路,也为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筑牢教育根基。
从课堂内外的“七彩课堂”中,读懂教育温度
在长沙县泉塘中学那宽敞明亮的实验楼中,一场奇妙的“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团队成员们巧妙地操作着智能实验设备,瞬间,“火山”喷发,逼真的场景让孩子们惊呼声不断,抽象的科学原理也在这直观的呈现中变得简单易懂。泉塘中学完备的硬件设施为“智趣飞扬”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场,无论是阳光体育活动里的跑步比赛,还是趣味运动会的项目开展都绰绰有余;室内篮球场和7个室外篮排球场,为篮球、排球兴趣小组的训练与友谊赛搭建了优质平台;现代化的实验室更是让食品学院学子设计的“干冰烟雾”等趣味化学实验得以完美呈现。来自经济学院的志愿者,在教学楼里与孩子们围坐一团,热烈地进行思维数学小组讨论,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启发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商学院的学生则在体育馆中,引导着孩子们用手中画笔描绘多彩世界,开展艺术绘画课堂。
针对泉塘中学几千名师生中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业困境,志愿者们累计至少开展40学时的课程。通过“一对一”贴心辅导,针对每个孩子知识薄弱点进行强化,巧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帮助百余名学生逐渐摆脱学习上的畏难情绪,重新燃起对知识的渴望。
在泉塘街道这个人口多元且流动频繁的区域,志愿者们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教学。泉韵社区周边商户较多,孩子课后无人辅导作业、缺乏安全教育的情况较为突出,志愿者便开设“周末课堂”,每天放学后及周末,为商户子女辅导作业,精心设计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情景模拟课程,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掌握安全知识;芙蓉区东湖街道向来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志愿者敏锐捕捉到这一点,趁着街道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带领孩子们绘制“文明祭扫”“绿色环保”等主题手抄报,将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理念融入课堂,孩子们一笔一划间,传统美德的种子已悄然种下;东岸街道龙马社区因常开展火灾救援演练,志愿者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专门设计“安全小卫士”课程,不仅邀请消防员讲解消防知识,还让孩子们亲自参与火灾逃生演练,在实践中提升应急能力。
图为7月3日团队成员在东沙社区与当地孩童开展推普活动。邓宝玉供图。
从心灵深处的“温暖对话”中,读懂陪伴力量
在心灵陪伴层面,团队始终以“温暖对话”为核心,针对服务地少年儿童的情感需求构建系统性关爱网络。考虑到留守儿童因亲子长期分离可能产生的心理隔阂、流动儿童融入新环境时面临的适应压力,以及部分孩子在成长中存在的情绪表达困扰,团队在各服务点统一搭建“心灵驿站”,通过情绪卡片、绘画创作等轻松易接受的形式,引导孩子自然流露内心想法。同时,依托专业心理指导资源,为志愿者提供科学的沟通方法,帮助他们精准捕捉孩子的情绪信号,及时疏解孤独、焦虑等负面感受,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
在此基础上,团队着力搭建亲子情感联结的桥梁。结合服务地务工家庭集中的特点,在社区和学校专门设置“亲情连线”空间,既保障孩子与远方父母的定期视频交流,也通过记录日常点滴、整理成长瞬间等方式,让家长能持续了解孩子的生活与变化。这种双向的信息传递,不仅弱化了距离带来的疏离感,更让孩子在“被关注”中增强安全感,为心灵成长注入稳定的情感支撑。
为进一步促进孩子的社交适应与情感表达,团队还结合不同服务地的社区特质设计实践场景。在邻里互动频繁的社区,组织孩子参与关爱长辈、社区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付出善意的过程中学会体察他人需求、主动表达关心;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区域,以手工协作、小组竞赛等形式为内向孩子创造合作机会,鼓励他们在共同完成任务时自然交流;在青年发展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借助政策支持开展团队游戏、主题联谊等活动,帮助有社交障碍的孩子逐步打破心理壁垒,建立同伴信任。这些层层递进的实践,既尊重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又通过持续的陪伴与引导,让温暖真正转化为助力成长的力量。
图为7月7日实践团队前往湘乡市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杜泓萱供图
从文化传承的“浸润式体验”中,读懂成长底色
团队将文化传承融入志愿服务的各环节,依托不同服务地的特色资源,构建起多层次的浸润式体验体系。在开福区好人馆这座传播正能量的精神殿堂,志愿者先带领孩子们参观道德模范事迹展,用生动讲述让美德故事变得鲜活可感;接着引导孩子们化身“小小讲解员”,通过情景剧演绎身边好人故事,在角色代入中深化对诚信、友善等美德的理解。这种“认知—体验—内化”的过程,配合“我的身边好人”故事征集活动,让孩子们从被动聆听转为主动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平民善举,让文明美德的种子悄然扎根。
基于同样的浸润式理念,团队在历史底蕴深厚的峰峰矿区,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转化为活的课堂。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实地走访古迹,触摸岁月沉淀的历史痕迹,再以画笔描绘“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之美”,让抽象的文化感知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结合峰峰矿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定位,团队还设计了“科学与艺术融合”工作坊,孩子们在制作“非遗手作”时,既能接触传统技艺的工艺流程,也能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在动手实践中自然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而在芙蓉区东沙社区,红色文化成为浸润式体验的核心载体。志愿者引导孩子们利用塑料瓶、旧布等废旧物品,创作五角星、“小红军背包”等红色主题手工作品。这种将红色元素与创意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触革命历史,在趣味创作中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实现了红色文化的代际传递。
图为7月8日团队成员在开慧镇与当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杜泓萱供图。
从社会协同的“合力赋能”中,读懂志愿价值
本次实践活动的有序推进,始终依托多方协同构建的支持网络。教育机构发挥场地资源优势,提供专业教学空间与运动设施,为课程开展创造基础条件;街道社区主动衔接辖区资源,从后勤保障到活动协调全程联动,确保服务落地高效顺畅;地方团组织积极对接特色场馆资源,为文化浸润活动打开便捷通道;高校则从专业指导到经费支持给予全方位保障,让志愿服务既有温度也有专业支撑。这种跨主体的协作模式,形成了覆盖活动全流程的保障体系,为服务质量提供了坚实支撑。
团队内部通过清晰的分工协作提升执行效能。宣传记录组聚焦活动影响扩散,通过主流媒体平台传递服务动态,用影像素材留存活动轨迹;后勤保障组专注于物资调配与安全管理,从细节处筑牢活动根基,确保服务过程平稳有序;核心服务组则深耕课程设计与实践落地,让各项活动既贴合需求又富有实效。不同角色的紧密配合,让团队在规模化服务中保持了高效运转。
图为实践团队7月10日对当地村民进行调研活动。杜泓萱供图。
活动沉淀的成果为长效服务提供了实践参考。基于服务过程中的观察与总结,团队梳理形成针对少年儿童关爱领域的系统性建议,涵盖教育支持、社区服务等多个维度;同时汇编实践经验手册,将课程设计思路、心理辅导方法等实操内容系统化呈现,为后续志愿服务提供可借鉴的范本。而各地展示的少年儿童作品与反馈,更直观印证了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成为跨区域关爱行动价值的生动注脚。
从城市社区到乡镇场馆,这场跨越地域的志愿服务,以“七彩假期”志愿服务为载体,将教育帮扶、心灵陪伴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既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注入温暖力量,也让志愿者在基层实践中深化了对教育振兴使命的理解。未来,团队将以现有合作为基础,持续探索与服务地的长效联动机制,让关爱服务的辐射范围不断拓展,让更多少年儿童在“七彩”氛围中收获成长。(聂毓莹 杜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