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安徽财经大学非遗专项社会实践小组成员来到上海博物馆,实践小组想在此寻找“传统非遗”与“AI+数字化”跨界融合的萌芽。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上海博物馆近年来积极推动的数字化升级。在智能互动屏前,实践者们可以通过点击屏幕,即时浏览不同材质、功能与年代的古籍实物,包括竹简、册页、卷轴等。不仅有立体模型呈现,还有三维建模扫描复原,配套的图文资料与语音讲解也一应俱全。科技的融入,让“看文物”变成“读文物”“玩文物”,为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交互体验。
“原来‘文物’不再只是站在玻璃外看,而是可以点击、放大、旋转、还原的‘知识窗口’。”小组代表成员边操作边说道,“那种从‘遥望’到‘探索’的变化,真的让我觉得历史就在指尖上展开。”
更令人兴奋的是全新上线的“AR智能导览眼镜”体验区。在入口处租用眼镜后,观众们就如同进入了一座“会说话的博物馆”。每当走近某一展区,AR眼镜便自动识别展品,播放详实的讲解动画与相关影像资料,部分文物甚至通过虚拟还原的方式“活了起来”。例如,在展示古青铜的展柜前,眼镜中便浮现出古青铜全方位展示的动画,让原本静态的文物瞬间获得动态叙事。
“当我看见那件古青铜从文物柜中‘跳’出来时,我居然有点鼻子一酸。”有参与者回忆,“那不是普通的科技炫技,而是用技术讲述情感、还原记忆的一种方式。”
在AI识别辅助下,观展不再依赖导游和标牌,而是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己的“文化解说员”,对于不太会使用AI的中老年群体,上海博物观配备了专业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向参观者解释如何使用AI智慧导览观展。同样,当参观者佩戴AI智慧导览后,每走进一片展区时AI便会自动播放该展品的背景信息。使得信息不再抽象,学习变得主动,文化的魅力也随之更加鲜活。同时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相较请一个人工的导游,越来越多的人选择AI智能导览。因此人们不仅可以降低观赏的成本还可以灵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区,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使观展效益最大化。
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展示效果,也悄然影响着参观者的思维方式。许多同学表示,正是因为这些互动体验,他们从“走马观花”转变为“驻足思索”,从“游客”转变为“学习者”。而这份体验感和获得感,正是传统博物馆转型所希望达成的目标。
“以前觉得博物馆是安静、神圣、有点距离感的地方。”一位被采访者分享道,“但这次在上博,我被AR眼镜带着在文物里‘穿梭’,居然感觉像在看一场沉浸式大片,不只是感受文明的厚重,还有种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潮流感。”
在AR互动厅外,一群参观者还主动站在镜头前参与语音打卡,用“我为中华文明代言”的电子留言系统留下当天的观展心得。来体验的小朋友说道:“从前只是在课本上读文物,现在我能用手操作它、用耳朵听它、用眼睛看它‘变活’。”
通过这次上海博物馆的数字化沉浸体验,传统文化与青年观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情感桥梁。这不只是一种技术升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让文物开口,让历史走近,让学习充满温度。
文化的传承不再拘泥于展柜和标签,而是以一种更亲民、更开放、更具触感的方式延续在时代的脉搏中。文明没有远离,只是换了种方式和我们打招呼。而我们,刚刚学会如何倾听它的声音。(安徽财经大学 赵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