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三岗村,锚定实践坐标
2025年7月2日清晨,安徽大学法学院“法韵青林”实践团成员带着对乡村振兴的探索热情,抵达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三岗村。在与当地村委会的座谈中,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村干部介绍三岗村的发展历程——从“闻名全国的苗木基地”的崛起,到如今农文旅融合的转型尝试,全面了解了村庄在产业布局、生态保护、民生发展等方面的现状。大家围绕调研重点展开讨论,最终确定以“苗木产业升级”和“农文旅融合”为核心方向,明确了走访农户、考察基地、体验项目等实践环节,为后续调研筑牢基础。
(图一:成员们与工作人员合影)
走进“园艺家”,解码融合密码
上午十点,实践团一行来到三岗村的“闻名地标”——“我的园艺家”生态农庄。踏入农庄,盆景点缀的庭院与蔬菜瓜果田交相辉映,露营区的帐篷错落有致,游乐设施丰富有趣。负责人介绍,该农庄以“农家乐”为特色,将农业生产与休闲体验深度融合。实践团成员实地参观了陶艺工坊,欣赏了精美作品并打卡留念,亲身感受“农业+文旅”模式如何为乡村土地注入新活力。
(图二:队员们在园艺家标志处打卡)
深耕苗木地,探寻转型之道
作为曾经全国知名的苗木生产基地,三岗村的苗木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实践团成员在走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市场需求持续萎缩,传统苗木价格不断下跌,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为激活土地资源,政府与外来企业签订土地租赁协议,尝试引入多元资源。2023年,当地新建了多肉植物基地,并尝试通过直播带货、线上销售等方式拓展市场,但整体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地调研中,实践团发现,尽管三岗村已迈出转型步伐,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传统种植技术无人传承、苗木种植与销售难度大等问题依然突出。不少农户期盼更多政策支持与转型指导,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三:村民正在运输苗木)
此次暑期实践,让“法韵青林”实践团成员在田间地头的走访中、在与村民的促膝长谈里、在对特色产业的深入观察中,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场需要扎根土地、精准施策的持久战。三岗村从“苗木之乡”的辉煌到转型期的探索,让大家清晰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守住“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就像三岗村始终珍视的苗木资源与自然景观,这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也要找准“产业创新”的密钥,如同“我的园艺家”生态农庄的“四位一体”模式、多肉基地的直播带货尝试,通过业态融合与数字赋能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 实践团成员们意识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仍有诸多挑战亟待攻克:如何让政策红利更精准地惠及苗木种植户,为产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这些问题都成为团队后续思考的焦点。
下一步,团队将以此次实践收集的一手资料为基础,结合专业特色,从政策保障的细化路径、人才引流的激励机制、产业融合的法律风险防范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兼具现实针对性与专业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期待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建议,为三岗村破解发展瓶颈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也希望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带动更多人走进乡村、了解乡村、服务乡村,让青春的脚步踏遍乡土大地,让青春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彩。
作者:程慧嘉(安徽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3级本科生)
摄影:安徽大学法学院“法韵青林”实践团
来源:安徽大学法学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