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麓,塔河之滨,眼下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万亩果园宛如绿海翻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林果业作为温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通过注入“浙江之力”、赋能“创意开发”、构建“品牌矩阵”,推动产业持续增产增收增效,书写“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篇章。
2024年,温宿县林果总产值突破49.99亿元,深加工转化率提升,果农人均收入达1.1万元。这背后是基层工作者以破局之志、创新之智、实干之力,推动传统林果大县向现代产业强县“蝶变”的生动实践。
一颗苹果的“价值裂变”:从滞销到“网红”的逆袭
过去,温宿冰糖心苹果面临鲜果期短、冷链成本高、同质化竞争等“甜蜜枷锁”。如何让优质苹果跳出“高产低效”的怪圈?
“浙江工艺”赋能“温宿风味”。 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主动请缨,自发组建团队,自费购买苹果、烘烤机等,
借鉴浙江茶叶烘焙技术,团队研发出低温烘烤工艺,将苹果制成保留90%以上维生素的“果然脆”果干。
“全链协同”打通“产销壁垒”。试验成功后, 联系企业携手红旗坡集团,建立标准化生产线,实现清洗、切片、消毒、烘干自动化,年加工苹果超千吨,实现了规模化量产。 。
“电商基因”激活“网红势能”。浙江永康市是全国电商先进县,笔者深入电商企业调研,联动浙江头部主播,通过“原产地溯源+场景化直播”引爆市场,首销即消化滞销苹果300吨,带动增收。
如今,“果然脆”进入大型商超等更多场景,2024年加工苹果超1000吨,价值倍增。
一颗核桃的“全链革命”:从原料到“高附加值”的跃迁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温宿核桃种植面积达80万亩,年均核桃产量达20万吨,却因产业链短、品牌力弱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困局。如何让“青皮宝藏”释放更高价值?
探索“吃干榨尽”式开发。对核桃进行全品类开发,青皮做肥料;核桃壳做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环保硬碳材料;核桃仁用于榨油、饮料、坚果制品、核桃多肽;核桃仁榨油后废渣可做为核桃膳食纤维、无油饼干原材料,实现“零废弃”循环。
开启“科技+市场”双轮驱动。积极对接马来西亚院士陈振滨团队,通过冷榨工艺,提升核桃油品质;开发核桃乳、多肽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抢占健康消费赛道。
构建“品牌矩阵”精准破圈。推出“温宿185”区域公共品牌,通过浙江电商援疆、国际展会打响知名度,成功实现核桃核出口,2024年累计出口额4000万元。
核桃实现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跃迁,延伸出十亿级产业集群。
一群企业的“生态共建”: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护航”的实现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上下游协同。我们以“补链强链”思维精准招商,构建“共生共赢”产业生态,为林果业持续有力发展保驾护航。
“上游协调”:成功对接了浙江企业,研发新一代水果包装箱,具有防水防潮、耐压耐磨、可回收等优点,破解“疆果东送”损耗难题。
“中台升级”:引进智能无损检测与分选装备企业落地,实现苹果糖度、瑕疵AI检测,优品率提升30%,引领阿克苏水果整体升级。
“下游拓市”: 引导企业进一步扩充冷库容量,联合京东等物流龙头企业,打造冷库+冷链专线,48小时直达东部城市,让“温宿鲜果”抢占黄金窗口期。
品质优势、市场活跃、配套完善、物流通畅,让“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
产业援疆实践的思考:聚能、破局与共赢
援疆之路,既是产业突围的实战场,更是理念革新的试验田。从“浙江经验”嫁接“温宿土壤”,从“单点突破”到“产业共兴”,可凝结三点工作启示:
1. 以“聚能”破题:重构产业基因,激活内生动力。
传统林果业的困境,本质是产业链的“断”与价值链的“散”。破解之道,在于以“聚能思维”重塑产业基因。
聚科技之力。苹果干的低温烘焙工艺、核桃壳的环保材料研发,印证了“小技术撬动大产业”的逻辑。技术迭代不是盲目移植,而是精准适配——将浙江的工艺创新与温宿的资源禀赋深度融合,让“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线动能”。
聚人才之智。通过对接浙江科研机构,成立了金华市农科院温宿分院、浙阿农业科技创新西部(温宿)中心、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数字农业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分院,开展技术攻关与指导。
聚品牌之魂。“果然脆”的网红效应、“温宿185”的区域品牌崛起,揭示农产品竞争已从“产量战场”转向“品牌高地”。品牌不是贴标,而是品质、故事与情感的聚合——用“原产地IP”讲好“边疆风味”,让每一颗果实都承载文化厚度。
2. 以“破局”立势:突围市场桎梏,开辟价值蓝海
产业的“突围”,需跳出“就产品论产品”的窠臼,以全局视角重构竞争维度。
破“同质化”之局。当苹果深加工延伸出果然脆,当核桃从原料升级为多肽保健品,产品矩阵的“非对称创新”打破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突围的本质,是用差异化切割市场,将“边疆特色”转化为“稀缺价值”。
破“地域性”之限。通过电商直播、冷链专线,市场半径的拓展,不仅依赖物流提速,更需以“数字基建”消弭空间壁垒——让天山脚下的果香,成为全国消费者的“心头好”。
破“传统化”之缚。围绕主导产业、县内企业、特色资源,采取“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签约和落地齐抓、政策和服务同步,积极引进强链补链延链的好项目。
3. 以“共赢”致远:构建产业生态,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产业红利惠及每一个群体。
企业与农户共赢,筑牢产业根基。红旗坡集团的全链协同、合作社的技术培训,构建了“企业管市场、农户精种植”的共赢模式。利益联结机制下,果农不再是产业链末端的“旁观者”,而是价值分配的“受益人”。
生态与产业共赢,践行绿色发展。以实施“青皮还田”为例,每处理核桃青皮1吨,可生产有机肥200公斤。足以证明,让林果业与绿水青山共生共荣。产业的“绿色转身”,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长远竞争力的根基——唯有生态友好型产业链,方能抵御市场周期的波动。
区域间协同共赢,放大援疆效能。通过建立“浙温产业协作园”,吸引多家浙江企业落户,形成包装、物流、电商配套集群。通过构建“东部市场+西部基地”产销共同体,仅2024年浙江采购温宿林果产品就达超3万吨。
援疆不仅是资源输送,更是发展逻辑重构。当浙江的“市场基因”注入温宿的“产业血脉”,当“帮扶之力”升华为“内生之能”,东西协作便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的生动缩影。温宿林果业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边疆振兴写下充满希望的注脚。
(阿克苏温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朱正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