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其并发症的严重性常超过肿瘤本身对机体的直接损伤。从急性胃穿孔到慢性恶病质,胃癌通过直接侵袭、代谢紊乱或转移扩散引发多系统功能障碍,形成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一、急性局部并发症:威胁生命的“定时炸弹”
1.消化道出血
胃癌侵蚀胃黏膜血管或导致溃疡形成时,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大便隐血阳性,而急性大出血则导致呕血、头晕、心悸甚至失血性休克。约5%的胃癌患者以大出血为首发症状,其中幽门前区溃疡型癌的出血风险更高。内镜下止血是首选治疗方式,严重者需血管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病灶。
2.胃穿孔
肿瘤穿透胃壁全层时,胃内容物(如胃酸、食物残渣)溢入腹腔,引发化学性腹膜炎。患者突发剧烈上腹痛,迅速蔓延至全腹,伴腹肌板样强直、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腹部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确诊后需紧急手术修补穿孔或行胃大部切除术。研究显示,胃癌穿孔的死亡率高达20%-30%,早期诊断是关键。
3.幽门梗阻
胃窦部肿瘤阻塞幽门管时,食物无法通过,导致上腹饱胀、呕吐宿食(有酸臭味)及胃型蠕动波。体检可闻及振水音,胃镜可见幽门狭窄。内镜下支架置入可快速缓解症状,根治需行胃空肠吻合术或全胃切除术。若合并水肿,输注白蛋白可能改善梗阻。
二、全身性并发症:代谢紊乱与器官衰竭
1.恶病质
晚期胃癌患者因肿瘤消耗、食欲减退及代谢紊乱,出现进行性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及低蛋白血症。患者常伴乏力、贫血及免疫功能低下,中位生存期仅3-4个月。治疗需经鼻肠管或胃造瘘实施肠内营养,必要时补充白蛋白、维生素B12及铁剂。
2.电解质紊乱
胃癌患者因长期呕吐、进食障碍或利尿剂使用,易出现低钠、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可导致意识模糊、抽搐,而低钾血症则引发心律失常、肌无力。需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及时补充钠、钾盐。
3.倾倒综合征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引发血容量不足及激素释放紊乱。早期倾倒综合征表现为进食后半小时内心悸、出冷汗、乏力;晚期倾倒综合征则于餐后2-4小时出现低血糖症状(如手颤、嗜睡)。治疗需少量多餐、避免高糖饮食,严重者需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
三、转移相关并发症:全身性侵袭的“多米诺效应”
1.肝转移
胃癌肝转移发生率达30%-40%,早期可能无症状,晚期则因肝功能受损出现黄疸、腹水及肝性脑病。CT或MRI可见肝脏多发低密度灶,甲胎蛋白(AFP)通常正常。治疗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或靶向治疗(如曲妥珠单抗用于HER2阳性患者)。
2.腹膜转移
癌细胞脱落至腹腔种植,引发恶性腹水、肠梗阻及癌性肠粘连。患者表现为腹胀、呼吸困难及食欲减退,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达80%。腹腔热灌注化疗可延长生存期,但需警惕肠穿孔风险。
3.骨转移
胃癌骨转移以腰椎、骨盆及肋骨最常见,表现为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及高钙血症。疼痛常呈持续性加重,夜间尤甚,需使用强效阿片类药物镇痛。病理性骨折多见于承重骨,患者可能因轻微外伤导致瘫痪。
四、预防与早期干预
胃癌并发症的防治需以控制原发病为核心:
● 早期筛查:胃镜可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胃溃疡),降低并发症风险。
● 规范治疗: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例如,单发肝转移灶可手术切除,多发转移则以系统治疗为主。
● 支持治疗:定期监测血红蛋白、电解质及肿瘤标志物,饮食宜少量多餐、高蛋白流质,术后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
胃癌的并发症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每个环节的失控都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唯有通过多学科协作、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