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福州大学“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下浒镇开展考察活动,旨在了解当地发展规划,探讨后续开发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力量。
在义澳村,村党支部书记陈书记介绍,近年来村庄建设已投入超800万元,修建了狮子山公园、信义宫等建筑。但受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等因素影响,村庄劳动力流失严重,全村170余户中,常住人口仅剩200余人,且多为老年人。目前,村里已募集10万元用于全村道路翻新,后续计划建设冷冻仓库和民宿以招商引资,推动前洋村农业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实践队就道路翻新规划、民宿建设定位等与陈书记进行了交流。
随后,实践队乘坐快艇前往大屿码头黄花鱼养殖海上基地,在渔民的指导下开始了真正的海上课堂。据渔民介绍,网箱选址对养殖至关重要,洋流能带来养分并带走代谢废物,网箱间隙的设置可使水流在渔排间形成舒缓涡流。同时,大黄鱼易受惊、对环境敏感,捕捞等日常工作需格外谨慎。
下浒村党支部委员陈杰向实践队介绍了黄花鱼产业管理现状。实践队得知,霞浦县收购商与养殖户共同成立黄鱼协会,由政府参与管理,负责处理买卖争端以保障双方权益。同时,当地政府已出资打通百米宽航道,便于小型船只运输,且计划拓宽航道以方便后续大型船只入港;政府还深化“海上枫桥”模式,探索海上社区融洽新路径,进一步改善海上社区治安状况。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参与黄花鱼产业管理,助力产业良性发展。
养殖基地负责人、当地养鱼大户池春林提出,养殖黄花鱼面临的最大隐患是夏季病害与缺氧问题。该基地每年黄花鱼产值在4000万至5000万元,最高可达1亿元,但每至入夏,大量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物质可能会导致水域发生真菌感染,大黄鱼白点病快速蔓延,且无特效药物防控,至今未能确定具体病因;同时,夏季高温多雨也会造成大黄鱼缺氧死亡。实践队结合专业知识表示,虽然实验室方案在开阔海域应用存在难度,但可通过科学实验摸清白点病具体信息,为后续应对提供依据,队员们还采集了海水样本以便进一步分析。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福州大学“新质生产力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入交流,整体把握了义澳村黄花鱼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实际困境,对乡村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有了直观认识,队员的认知视野得到拓展。下一步,实践队将对调研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基于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专业优势提出针对性建议,推动学科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衔接,助力生工学子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持续发挥专业作用,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叶骏霖 王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