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实践团探秘科创企业感悟绿色发展

2025-07-14 09:29:52   来源:中华网

2025年7月8日至12日,西安邮电大学“研行中华,燃创未来”研究生暑期实践团赴西安市沣东新城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总基地,在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响应国家碳监测设备国产化替代政策,对接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要求,旨在强化研究生对自主创新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认知。

实践团出征前,指导老师组织全体成员召开了预备会议,明确了行程安排、安全责任及各成员工作分工。团队成员围绕实践计划展开了多轮讨论,针对气体检测技术调研重点、企业访谈提纲设计等细节反复进行了优化完善,为实践活动有序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抵达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其公司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孵化总基地展厅,并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企业发展历程:公司于2022年2月成立,始终致力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高端监测仪器卡脖子问题。”展柜内,陈列着公司获得的“陕西省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陕西省技术发明奖”等各类荣誉证书,展厅内,摆放的高精度大气温室气体检测仪、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等设备更是引起队员们的浓厚兴趣,据讲解,这款设备能实现对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0.1ppm级的痕量检测,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图为实践团成员出发前的合影。

上午的展厅参观让队员们对企业的技术成果有了宏观认识,下午,实践团走进企业实验室。在任凯利教授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到实验室在高精度气体激光光谱测量技术、光声显微生物成像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这项激光光谱技术已应用于国家生态环境部碳监测评估试点项目,应用于青海某草地碳汇试点的碳通量监测系统实践成果。”任凯利教授讲解到。实验室里,队员们看到操作人员身着防静电工作服,在洁净台前进行试验,操作台上实验用具排列整齐,墙上的“操作规范十条”格外醒目。 座谈会上,任凯利教授解答了队员们关于技术转化的疑问:“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应用,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攻克难题。”同时他建议同学们:“做科研要盯着国家需求,比如碳监测领域,还有很多卡脖子技术等着你们去突破。”

图为任凯利教授为同学们进行讲解。

7月11日上午,西安邮电大学与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西安邮电大学与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并表示:“基地的建立将为学生提供接触前沿技术的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挂牌仪式后,郑益朋教授分享了其创业经历:“研发过程中我们的设备在测试中多次失败,团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解决问题,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他寄语队员:“搞技术要有坐冷板凳的定力,更要有服务国家的情怀。”

图为西安邮电大学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当日下午,在公司技术员的带领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气体检测流程。电子信息专业叶沛森按照操作规范完成吹气检测后,屏幕上实时显示出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原来我们每次呼吸都在产生温室气体,这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碳监测的意义。”叶沛森说。

图为叶沛森同学体验气体检测流程。

7月12日,实践团前往陕西科学技术馆,在“光电世界”展区,激光传输模拟系统通过光束折射演示信号传递原理,这与企业实验室中激光光谱技术的光路设计一脉相承,让队员们直观理解了“实验室技术”到“原理演示”再到“实际应用”的逻辑链条;“电磁探索”区域的电磁屏蔽材料展示,则与企业设备中减少干扰的技术细节形成呼应,进一步加深了对碳监测设备稳定性设计的理解,帮助队员们更直观地理解了光电与电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关联,深化了对“研护生态”专题中技术应用的认知。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科技馆进行参观。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通过参观、体验、座谈,不仅见证了自主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历程,更深刻理解了“科研服务国家需求”的内涵。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梳理实践成果,以青年智慧助力碳监测设备国产化,让科研理想扎根国家战略需求的土壤。

文:崔灏岚

图:张怡、崔灏岚、周宇航、郝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