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从春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条水道见证了扬州的繁华与沧桑。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为转折点,扬州段10处遗产点6段河道入选,催生了“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的建成。双东历史街区保护采用“微更新”模式,在维持原有街巷肌理的同时植入现代生活功能。2021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落成,通过“科技+文物”的展陈方式,让千年运河文化实现当代转译。
(实践图片)
2025年7月初,为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探索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方式, 扬州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开展为期10天的“AI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承”专题调研与实践。团队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通过AI技术、数字媒体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寻迹运河:从历史现场到数字再现
扬州作为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素有“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东关街历史街区、邵伯古镇等标志性文化遗址,通过实地调研、访谈非遗传承人、采集影像资料等方式,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文化赋能:从保护传承到共同体意识构建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尤其注重挖掘大运河作为“民族融合纽带”的当代价值。通过与当地学者、社区群众的交流,成员们梳理了运河沿线商贸往来、方言交融、饮食文化传播等案例,并借助AI数据可视化技术,制作了《大运河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动态图谱,生动展现运河如何促进南北经济互通与文化认同。
科技为舟,扬帆文化传承新航道。此次扬州之行是“云链运河”项目的重要一站。团队计划将实践成果整合至自主开发的“大运河文化数字平台”,并联合沿线城市开展线上联展,推动运河文化资源的全域共享。未来,他们还将探索AI数字人讲解、元宇宙运河展馆等前沿应用,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播注入青春动能。
“守护大运河,需要薪火相传,更需要创新表达。”团队成员李同学感慨道,“我们希望能用这一代人的方式,让千年运河的故事永远流淌下去。”
文字|王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