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2025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二) | 从田间地头探路“科技兴农”:福大学子走访四斗村,挖掘产业振兴新动能

2025-07-12 21:35:13   来源:中华网

2025年7月11日,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下浒镇四斗村与上凤门垄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第二天的活动。为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实践,实践队围绕“组织、文化、生态、产业和人才”五大振兴,结合高校科技与人才优势,从果树种植、生态农业、传统工艺等方面开展实地调研,探索高校力量与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路径,并重点关注原料品质对食品加工与产品开发的影响,为高附加值食品提供优质源头保障。

田间调研:立足资源禀赋,挖掘产业潜力

上午,实践队一行穿过蜿蜒小路来到四斗村中的桃园考察种植情况以及林地资源布局。成片桃树沿坡地分布,枝头挂满饱满的水蜜桃,几位村民正背着竹筐穿梭林间采摘。实践队队员们纷纷加入采摘,真切体会到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质朴道理。正在采摘的村民告诉队员,“村里种桃多是几户人家零散种几分地,路不好走,前几年虫害严重没有收成,规模小价格低,带不来什么收入”。队员们沿着桃园查看林地布局,发现村庄地处丘陵,地块零碎,确实难以连片发展大棚种植。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发现当地桃树种植以小规模分散为主,受限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难以实现大规模集中化种植或高科技设施农业的引入,但依旧具备发展精品果品、采摘体验等农旅融合潜力。队员们结合食品与农业背景,提出以低成本设备提升产后处理效率,同时发展文旅产品包装设计等方式拓展产业链条的初步方案,推动“科技下田”的适地化应用。

深入访谈:传统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守望者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拜访了四斗村一位老党员,聆听其关于传统红薯粉制作工艺、乡村生活变迁以及畲族文化的讲述。得益于优越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条件,四斗村的红薯高产优质,相关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红薯要选红皮的,晒到表皮发皱才够味。”有着4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雷大爷,向队员们讲述传统红薯粉和红薯粉条的制作工艺。院角石磨与粉碎机并置,设备的创新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关键工序仍由人守护。“磨完的浆多滤几遍,这步机器替不了,不然粉里有渣,煮的时候会散”。竹匾上的粉块,承载着数十年经验凝结的水质、力道、晾晒时长的精准把握。

雷大爷向队员们展示红薯粉,刚制成的红薯粉呈半透明状,铺在竹匾里接受日晒。队员们注意到,墙角的麻袋里装着红薯渣,“这是好东西,喂猪喂鸡都爱吃,一点不浪费。”雷大爷补充道。”这种“种植-加工-养殖”的循环模式,是生态农业的雏形,而其背后的原料处理方式与细节加工,也为高校在食品工艺优化与装备改良方面提供了实践样本。作为一名党员,他说日子得精打细算,一分一毫都要用在实处。

谈及村庄变化,雷大爷叹了口气:“年轻人大多出去了,村里娃娃都去镇上上学,但好在畲族的老规矩没丢。”实践队了解到,每年秋收后,村民还会一起酿地瓜酒,过年时聚在广场唱山歌,将制作地瓜酒等畲族传统习俗和浓厚的邻里温情稳稳接住、代代相传。村里长寿老人仍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节律,这背后,是老党员带头用一辈子的坚守,把“勤劳本分、顺应自然”的党员作风融进了乡村的肌理。在这些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中,孕育着适合当代食品的创新思维。

实践队在四斗村的考察调研,既实地查看了桃园种植情况,思考如何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又聆听了老党员关于红薯粉制作工艺、村庄变迁和畲族文化传承的细致讲述。这些实践紧扣乡村振兴的核心方向,为产业发展、文化延续、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推进提供了来自基层的鲜活素材。接下来,实践队会梳理调研内容,结合食品科学相关知识给出具体建议,让田间地头的实践能真正为乡村发展出份力。(作者:何 楠   王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