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2025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一) | 从“纸上”到“泥上”:福大学子深入乡镇,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07-12 15:27:43   来源:中华网

2025年7月10日,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下浒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依托学院专业优势,探索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助力当地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

政企校座谈:找准乡村振兴“痛点”与“着力点”

当日上午,实践队师生与下浒镇政府干部在镇政府召开座谈会。下浒镇党委书记林典、四斗村驻村第一书记林庆溉,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曹仁秋副书记、福州大学数字食品研究院院长林向阳教授等出席座谈。

“下浒镇依山傍海,有外浒沙滩等自然资源,也有翰林第这样的文化遗产,但如何把资源变成资产,一直是我们的难题。”下浒镇党委书记林典在介绍当地情况时坦言,目前镇里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不足,产业链条短;二是文化资源丰富但转化能力弱,文旅融合度不高。

曹仁秋副书记表示,学院此次组织实践队,就是希望通过实地调研,把生物工程等专业资源与乡镇需求精准对接。“我们不是来‘走过场’的,而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的。”林向阳教授则补充介绍了学院校地合作方向和科研实践情况,提出校地合作的方向。

古建与诗歌:文化振兴的“下浒样本”

下午,实践队师生前往外浒沙滩在清代古建筑翰林第进行参观学习。这座始建于嘉庆年间的文化建筑,处处彰显着明清时期的风土人情,建筑细节中蕴含着丰富寓意。经当地政府与乡贤的异地保护和精心修缮,翰林第不仅原貌得以留存,更与周边海景相映成趣,尽显天人合一的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实践队队员驻足细看建筑构件,感受着这份跨越百年的历史韵味与保护传承的温度。

随后,实践队前往上凤门垄丑石诗歌村落进行实地考察。“丑石”之名来源两位《丑石》诗刊创刊人在此的深厚交往。“丑石开花,诗歌说话”,上凤门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成为弘扬诗歌文化,带动文旅产业的金钥匙。

“带着一座乡村奔跑起来,从早春开始。”一踏入村落,实践队便被这句诗所蕴含的深意打动,感受到深植于大地的诗性魅力以及丑石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余光雄镇长和林庆溉书记的介绍下,实践队获悉丑石村落将不断发展,开展文学创作、文化宣传、实践服务等多样化活动,并计划实施驻村诗人项目推动诗歌文化的传播。政府相关部门也将以诗歌村落作为着力点,推动建设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事业的宏伟蓝图和远大规划。曹仁秋副书记在听取介绍后提醒道:“文旅产业的建设需要充分规划,做好预案,安全是长久发展的关键,要做到科技赋能,责任到人”。

人才基地授牌:架起校地合作“连心桥”

活动尾声,曹仁秋副书记与林向阳教授代表学院向即将落成的青年驿站四斗驿站颁授“乡村振兴人才基地”牌匾。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存量、人才增量和人才培育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人才基地的设立旨在为四斗村输送培育更多优秀的文化人才,为校地长效合作搭建起新平台。

“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首日告捷,师生们的专业与热情,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为此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了个好头!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将继续脚踏实地的调研与行动,深入田间地头与文化场所,以专业知识为乡村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升级提供具体思路,用实际行动诠释生工学子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为霞浦县下浒镇的发展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