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王家岭村:从产业扎根到文化铸魂,以关爱铺就共兴道

2025-07-11 21:36:41   来源:中华网

在湖北宜昌秭归县郭家坝镇王家岭村,一幅以柑橘产业为骨、非遗文化为魂、民生关爱为脉的乡村振兴图景正生动铺展。从数百年柑橘种植历史的现代蝶变,到非遗文化在光影中焕发新生,再到留守儿童在关爱中健康成长,这个村庄以多元实践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层内涵。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秭梦为归支教队专程前往采访,用文字与镜头记录下这里的振兴故事。

从 "百年老树" 到 "数字新枝" 的振兴跨越

王家岭村的柑橘种植,承载着跨越数百年的农耕记忆。据党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尚军介绍,当地柑橘种植可追溯至数百年前,其品种经世代优化,已形成三类适配不同海拔的特色品种 ——350 米以下种植晚熟品种,更高海拔区域则有对应的专属品种,依托三峡坝区独特小气候,果实品质与产量常年稳居前列。

书记介绍王家岭村的柑橘种植史(孟静怡 摄)

支教队在采访中,特意走访了村里的老橘农,听他们讲述"百年橘树"的故事,这样的鲜活叙述,让柑橘产业的历史与当下更显立体。

如今,传统种植正加速拥抱科技。村里引入数字化管理技术,与合作伙伴携手搭建全流程监控体系,从开花结果到销售流通,实现 "一颗柑橘的数字化旅程"。科技赋能让产业效益显著提升,村集体经济自 2015 年起稳步增长,目前年集体收入可观,村民人均收入达 4 万余元,成为湖北省首个 "河生鲜公司一品一示范" 水果村,并已公示为全国文明村。

产业兴旺带动了乡村活力的全面迸发。村里常态化举办龙舟赛、田间直播等活动,村民全员参与,将挂满枝头的柑橘作为 "天然展品",向外界展示 "四季有果" 的产业特色。而由旧学校改造的村区联营阵地中,六道柑橘文化墙系统梳理了从丝绸之路引入到现代发展的产业史,成为村民与游客触摸历史的生动窗口。支教队在采访中,不仅详细记录了文化墙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还拍摄了书记在文化墙前讲解的场景,让这份产业记忆有了更温暖的注脚。

光影里的传统与现代对话

在文化传承的赛道上,王家岭村正探索一条 "守正创新" 之路。7 月 8 日,县科协、科技馆联合宜昌市科技馆开展主题活动,通过互动体验提升公众文化认同感,让非遗文化从 "博物馆" 走向 "生活场"。

书记介绍皮影人(孟静怡 摄)

更令人期待的是 7 月 16 日即将在睦河小学上演的特色皮影戏 —— 借助灯光投影技术,传统故事与现代叙事将在屏幕上碰撞。届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的传统唱法将与 "南郭先生" 的现代演绎同呈现,表演时长灵活可控,片段式约 20 分钟,完整版不超过 30 分钟。"白天适合讲解互动,夜晚光影效果更沉浸,让年轻人既懂历史经典,又能感受时代价值。" 秭梦为归支教队队长、公共管理学院信管2301班董荪韬介绍,希望通过这样的演出,让年轻人既读懂历史经典,又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

非遗课程与关爱共筑成长蓝天

已持续七年之久非遗皮影课程以“系统教学+沉浸式体验”模式,通过技艺认知、故事解读、手工实践,为村内儿童搭建传统文化桥梁。课程让孩子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在认知思维、情绪社交上全面提升,感知古今差异,逻辑表达更清晰,合作能力与自信心增强,文化兴趣延伸。村集体经济为课程提供稳定支持,与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形成互补。未来计划结合当地柑橘产业开发新主题,推动课程升级为长效机制,让皮影之光照亮童年与乡村文化振兴路。

书记接受访谈(孟静怡 摄)

"产业让村庄富起来,文化让村庄活起来,关爱让村庄暖起来。" 党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尚军的话道出了王家岭村的振兴逻辑。从枝头硕果到光影故事,从数字赋能到童心守护,秭梦为归支教队通过细致采访,用文字与镜头捕捉每一个生动瞬间,让王家岭村的振兴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温暖纽带。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秭梦为归支教队 孟静怡吕游 赵文浩

摄影|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秭梦为归支教队 孟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