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浙江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富春智策润山水,乡村墨韵展新颜”团队暑期社会实践

2025-07-11 21:09:48   来源:财讯网

作为全国首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始终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路径。杭州市桐庐县依托富春江畔的生态禀赋,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交出了一份“村美民富”的亮眼答卷。6月18日至19日,浙江财经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余丽生带领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桐庐,先后走访深澳、荻蒲、梅蓉等村落及瑶琳镇民宿集群,实地调研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成果。调研团通过与村民、村干部、民宿经营者深度交流,见证了桐庐如何以自然资源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在富春江边书写出共同富裕的生动篇章。

古村焕新:三村各展所长,铺就共富底色

桐庐的美丽乡村建设,从不走“千村一面”的复制之路。深澳、荻蒲、梅蓉三村依托各自生态与文化基因,走出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却共同指向“生态增值、文化传承、村民增收”的共富目标。

荻蒲村:花海为媒,激活“白+黑”全时经济

走进荻蒲村,18万方米的花海铺展在江南古村落群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作为江南古村落群的核心村落之一,荻蒲村与周边四村形成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放大旅游吸引力。而花海,则是这一集群的“流量引擎”。白天的荻蒲,是色彩的盛宴。木绣球的清雅、紫藤萝的浪漫、虞美人的艳丽交织成田园画卷,游客穿行其间,或拍照打卡,或静坐赏花,乡村的闲适与自然的馈赠在此融合。调研团了解到,仅6月中旬的一个周末,花海单日接待游客便超3000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上座率提升至90%以上。 当夜幕降临,花海又变身“光影剧场”。绚丽灯光勾勒出花卉的轮廓,动感音乐与非遗集市相映成趣——剪纸艺人的巧手翻飞、老艺人的越剧清唱、手工糕点的香气弥漫,现代光影技术与古典非遗的碰撞,让游客停留时间从白天的3小时延长至6小时以上。“以前晚上村里黑漆漆的,现在游客多到要限流,我开的小超市每天能多赚200多块。”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业态升级带来的实惠。 荻蒲村的实践,正是“生态+文旅”的鲜活样本:以花海生态为基础,嫁接日间观光与夜间消费,让“美丽风景”真正转化为“美丽经济”。

深澳村:古建为骨,百匠赋能活态传承

与荻蒲村的热闹不同,深澳村的魅力藏在斑驳的砖墙与匠人的指尖里。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完好保存着百余座明清建筑,雕梁画栋的细节里藏着江南民居的密码。更难得的是,这些古建筑并非仅供观赏的“标本”,而是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活态遗产”。 “你看这破损的对联,是我们找老匠人按原式样修复的;那座明代的门楼,房梁雕花都是村民自发集资保护的。”村干部指着一处古建筑介绍道。在保护古建的基础上,深澳村创新引入“百匠计划”,从全国邀请葫芦雕刻、中药炮制、团扇制作等手工艺人入驻,让老房子里飘出新技艺的香气。 调研团在村中看到,猪圈改造的咖啡吧里,年轻人正对着古建筑背景拍照;中药茶馆内,老中医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草药知识;申屠氏祠堂改造成的文化礼堂里,村民正排练着传统戏曲。这种“古建+手艺+生活”的模式,既避免了古镇过度商业化的“空心化”陷阱,又让游客感受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真实火气。“从各地专门来打卡的游客不少,他们说这里有‘活着的历史’。”民宿老板笑着说。

梅蓉村:艺术为魂,荒滩变身田园美学

富春江边的梅蓉村,有着一段“向沙宣战”的奋斗史。上世纪,村民们肩挑手扛,开渠引水、治沙改田,让荒滩变成了稻花飘香的绿洲。如今,这份奋斗精神延续为“艺术赋能乡村”的创新实践。 春日里,桃花、梅花沿富春江畔绽放,与油菜花田连成金色海洋;美院设计师的装置艺术散落田间,旧农舍墙上的涂鸦勾勒出农耕记忆——梅蓉村将自然景观与艺术创作无缝融合,打造出“一步一景、一景一韵”的艺术村落。更令人称道的是,村里把闲置养鸡场改造成亲子基地,孩子们可以在稻田里捉泥鳅、在画室里画农具,在体验中触摸乡村肌理。 “以前村民靠种果树糊口,现在开民宿、做向导,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支书指着江边的观景说,“这不仅是风景,更是村民的‘增收’。”从治沙改田到艺术兴村,梅蓉村证明:乡村的生态优势,能在创新中转化为发展优势。

民宿兴业:瑶琳镇以“宿”为桥,串联文化与共富

乡村振兴,既要有“颜值”,更要有“产值”。桐庐瑶琳镇的民宿产业,正以“小而美”的特色,成为连接生态资源与市场需求的纽带,为乡村经济注入持续动能。

茶韵为魂:一杯香茗串起“宿旅文”融合

“揽山·茶隐”民宿的院子里,游客正跟着茶农学采茶技巧,竹篓里的嫩芽散发着清香。这家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将茶叶的“种、采、制、品”融入住宿体验:清晨上山采茶,午后参与抹茶研制,傍晚在茶香袅袅的茶室听茶艺师讲茶道——游客住进民宿,更住进了桐庐的茶文化里。 “客人不仅住下来,还会买走茶叶、茶香袋,复购率特别高。”经营者介绍,民宿联动周边茶农建立产销链,每年帮助村民增收超20万元。这种“民宿+茶文化”的模式,让一片叶子带动了一个产业链,更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传播载体。

生态为基:绿水青山里的可持续发展

瑶琳镇的民宿,个个是“生态优等生”。民宿依山而建,庭院里的石板路用旧石材铺设,污水处理后用于浇灌果树;周边的竹林、溪流被纳入“徒步路线”,游客可以采摘时令蔬果、观察鸟类栖息。这种“不破坏就是最好的开发”理念,让民宿与自然和谐共生。 “淡季帮茶农采茶,旺季接待游客,一年到头不闲着。”村民王阿姨算着账,“民宿给的工资加上自家果园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数据显示,瑶琳镇民宿旺季带动餐饮、零售等关联产业增收超30%,淡季则为村民提供季节岗位,实现“全年无闲季、户户有收益”。

政策为翼:政府让民宿飞得更高

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瑶琳镇政府专项扶持政策:对符合标准的民宿给予装修补贴,组织经营者参加酒店管理培训,联合文旅部门推广“民宿+景点”线路。更关键的是,政府牵头开展资质审查,从消防、食品到安防,全程规范管理,让游客住得安心。 “2025年上半年接待12万人次,零投诉!”镇文旅办负责人自豪地说。严格的管理换来市场认可:民宿的茶叶获绿色食品A级认证,远销海外高端华人区;亲子房、情侣房等主题房型精准对接需求,回头客占比超40%。

创新为楫:从“本地民宿”到“全国品牌”

瑶琳民宿的野心不止于“接待游客”。经营者们抱团发展,成立民宿联盟,统一设计LOGO、优化软装风格,打造“瑶琳山居”区域品牌;通过直播带货推广茶叶、手工艺品,让民宿的影响力走出桐庐。“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还要让桐庐的好东西走出去。”联盟负责人说。 从“一间房”到“一条链”,从“住有所居”到“住有所值”,瑶琳民宿证明:乡村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对资源的深耕与对市场的敏锐。

桐庐经验:以“特”破题,书写美丽乡村新范式

桐庐的实践,是浙江“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观缩影。从深澳村的古建保护到荻蒲村的花海经济,从梅蓉村的艺术赋能到瑶琳镇的民宿兴业,桐庐始终紧扣“因地制宜”四字诀——不照搬模式,只挖掘特色;不追求速成,只深耕内涵。 在这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保护古建不是为了“冻结历史”,而是为了让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发展产业不是为了“破坏生态”,而是为了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正如调研团所感:桐庐的美丽乡村,美在“颜值”,更美在“火气”与“获得感”。 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实践者,桐庐正以资源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富春江边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这份“村美民富”的答卷,不仅属于桐庐,更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