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安徽理工大学致志先锋实践团走进广德月克冲:聆听三线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2025-07-11 11:31:21   来源:太阳信息网

2025年7月9日,安徽理工大学致志先锋实践团来到广德市柏垫镇前程村的月克冲纪念馆,探寻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在这次调研中,他们走进了一位老三线职工的家庭,聆听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讲述她与三线建设的故事,并参观月克冲纪念馆,挖掘“小三线”建设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图1团队成员在纪念馆合影 摄贾锦然

纪念馆里的历史回响:触摸三线建设的时代脉搏

上午,实践团抵达月克冲纪念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实践成员了解到这座纪念馆是由原国营九四〇厂生产车间改造而成的,完整保留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工业风貌。馆内陈列着子弹头模具、手写生产日志、泛黄的粮票和捐赠的当时的结婚证等实物。据讲解员描述,这座“月亮也照不进来的”生产车间,依山而建,靠山、分散、隐蔽,当时有全国各地的职工汇聚于此,负责生产64式手枪子弹和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

该厂是“小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不仅奠定了当地机电、轻工等工业基础,更凝聚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其生产活动直接服务于国家战备需求,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职工家中的温暖对话:三代人的三线情结

下午,实践团走进三线建设老职工老奶奶的家中。老奶奶是九四〇厂建厂初期职工,她的家是月克冲纪念馆西侧的原九四〇厂的05车间,尽管奶奶已年近古稀,她仍将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依旧能看出原生产车间的痕迹,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往昔的荣光,斑驳的砖墙与屋内陈列的老照片、搪瓷杯共同构成时光的容器。

“我儿子是党员,孙子都30多岁了,现在部队转业了。”老奶奶自豪地说道。据老奶奶描述儿子和孙子都在广德打工,离家不远,不断为广德乡村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深受家庭三线精神的影响,带着党员和军人的果敢与担当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中,通过宣传广德的特色农产品,如茶叶、竹笋、板栗等,更凭借着三线建设者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勇于创新精神,为乡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们形成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主要体现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强调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决心和对国家的奉献,至今仍激励着人们为实现更高目标而努力。老奶奶一家三代人在为广德乡村振兴奋斗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深知,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乡村的振兴发展。

从纪念馆的实物到老职工的家常,从三线建设的热血到乡村振兴的创新,致志先锋实践团在月克冲完成了一场跨越60年的对话。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大学生们对三线建设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柏垫镇的生动实践。老奶奶的生活状态,正是乡村振兴背景下老三线职工生活的一个缩影,反应了时代的变迁,不仅让他们读懂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深刻内涵,更激发了青年们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撰稿:徐圣超 田冰雪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