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春启航志愿服务队”的师生们,怀揣着青春的激情与求知的渴望,踏上了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万名大学生进千站”志愿服务活动的征程,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传承基地——万载县夏布文化馆,在夏布文化馆的经纬纹路里、古城街巷的斑驳光影中、文创工厂的匠心流转间,用年轻的视角与创新的巧思,为这座“夏布之乡”的千年技艺注入了鲜活的传承力量。
文化讲解:让夏布经纬诉说千年故事
夏布文化馆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泛黄的史料上投下斑驳光影。青春启航志愿服务队的讲解声与苎麻纤维的呼吸交织成歌——他们以“夏布文化讲解员”的身份,正用年轻的声音唤醒沉睡的非遗记忆。
追溯历史渊源时,志愿者的指尖轻触展柜里的老照片:“商周时期,先民在苎麻田里收割第一缕纤维;唐宋年间,万载夏布被装入锦盒,成为献给中原王朝的贡品;到了明清,‘机杼声遍城乡’的盛景里,夏布不仅是衣料,更是支撑一方经济的‘软黄金’。”这段跨越三千年的讲述,让静态的文物有了时间的温度。
若说历史是夏布的“根”,那么工艺便是它的“魂”。志愿者转向展柜旁的工艺流程图,将“绩纱要趁晨露未晞,织布需随月光渐明”的古老智慧娓娓道来:“苎麻纤维要在清晨带着露水捻制,这样纱线才更坚韧;织布时需借着月光观察经纬,方能织出‘轻如蝉翼、薄如宣纸’的精品。”台下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连白发老匠人都频频点头。
为了让这份“活态遗产”被更多人触摸,团队特别联合万载夏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树牙老先生拍摄专题讲解视频。镜头里,老艺人枯瘦的手指捻起苎麻丝,经纬线在传统织机上跳跃成布匹,解说词里藏着对农耕文明的深情注解:“这不是机器能复刻的温度—每根纱线都沾着晨露,每寸布料都浸着月光。”
图为志愿者向夏布织造技艺老匠人学习技艺
深入调研:在时光褶皱里解码传承痛点——从问题清单到团扇新生的破局之路
志愿者们的脚步从夏布文化馆的展柜前延伸至古城的烟火巷陌。他们化身文化“解码者”,带着笔记本与录音设备,一头扎进万载古城的“文化肌理”,在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树牙促膝长谈时,老艺人摩挲着织机木梭感叹:“现在年轻人觉得夏布‘老气’,纹样太老套,游客看了直摇头。”团队通过对50余家商户的走访记录,夏布发展痛点逐渐清晰:业态同质化严重(70%店铺主打“传统纹样+基础款”)、非遗体验停留在“看展-拍照”表层、文创产品陷入“守旧难卖、求新失本”的两难。
“传承不是‘复制粘贴’,而是‘破茧新生’。”团队召开“头脑风暴会”时,队员邓汝杰指着笔记本上的调研数据说,“我们要让夏布团扇从‘展品’变成‘日用品’,从‘老物件’变成‘新国潮’。”
带着这份共识,团队带着“问题清单”走进宜春市团扇制作工厂,在生产车间,队员们蹲在锁边机前观察工匠操作:“传统锁边用棉线,但夏布纤维粗硬,容易脱线。”他们掏出随身携带的《夏布文创产品改良笔记》,记录下“改用苎麻线+双股编织”的改进方案;在纹样设计区,设计师正对着电脑皱眉:“想简化云纹,又怕丢了夏布的辨识度。”队员们立刻翻开收集的游客问卷:“78%的年轻人喜欢‘简约但有记忆点’的设计!”于是,他们提出“保留70%传统云纹骨架,融入30%现代几何线条”的改良思路——比如将层叠的云纹简化为流畅的弧线,既保留“行云流水”的意境,又符合当代审美。
“这些年轻人太‘接地气’了!”工厂老匠人张师傅竖起大拇指,“他们不仅懂设计,还懂市场——教我们在团扇手柄刻上‘万载夏布’篆体小字,既防脱手又显文化。”
当第一版夏布团扇出炉时,队员李思静轻轻展开:“看,这云纹像不像我们在文化馆讲过的‘晨露未晞’?既熟悉又新鲜。”阳光透过夏布团扇,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那光影里,既有千年技艺的温度,更有青春创新的活力。
图为服务队走进工厂调研夏布团扇文创制作工艺
三、创新实践:AI赋能与文创破圈激活当代生命力
为让千年技艺在“可看、可触、可学”中真正“活”进当代,团队以“让夏布从‘展品’变‘生活’”为目标,双轨推进创新实践——既用文创产品连接日常,更以数字技术打破传播边界。
在传播形式上,团队瞄准“年轻人爱互动、爱沉浸”的特点,依托AI技术开发了线上文化推广大使“小布”:以非遗传承人宋树牙老艺人记忆中“在织机前学绩纱的少女”为原型,一个身着靛蓝夏布围裙、扎着麻花辫的卡通少女应运而生。“小布”的核心功能是“活态讲解”——轻点屏幕,她便会“站”在虚拟织机前,用活泼的语气演示“绩纱要趁晨露未晞”的工序;讲到历史时,她会“翻开”电子古籍,展示商周苎麻田的考古画像与唐宋贡品锦盒的老照片;最受欢迎的是“文创实验室”板块,游客可深入了解传统云纹与现代元素,DIY专属夏布图案,生成“我的第一把虚拟团扇”。
“以前带娃看夏布展,他只会说‘布好薄’;现在用‘小布’互动,他能背出‘绩纱’‘织布’的工序,还嚷嚷着要将夏布文创统统带回家!”游客王女士的反馈,印证了“小布”的传播价值。数据显示,上线首月“小布”的互动量超2万人次,其传播形式受到一致好评。
从“小布”的虚拟课堂到团扇的日常使用,团队用“数字+实体”双轮驱动,让夏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成为年轻人手机里的“文化搭子”、生活中的“美学符号”。正如指导老师刘冬枚所说:“AI不是替代传统,而是给传统装上‘翅膀’——当‘小布’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夏布故事,千年技艺自然能飞进更多人的心里。”
图为团队原创夏布线上文化推广大使—“小布”
从“唤醒记忆”到“激活共鸣”,文化讲解让夏布“活”在当下;从“解码痛点”到“破局新生”,调研实践让夏布“立”在日常;从“数字赋能”到“全域传播”,AI创新让夏布“飞”向未来。在“万载夏布之乡”的经纬纹路里,在古城街巷的斑驳光影中,在文创工厂的匠心流转间,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春启航志愿服务队以“讲解传播+调研破题+创新实践”的完整链条,为千年夏布技艺注入了鲜活的时代生命力。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非遗保护的青春行动,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未来,“万载文化实践基地”将成为新的起点,让“小布”的声音更远、让夏布的纹样更艳、让青春的答案更亮。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终将在更多人的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绽放创新的花朵。(刘冬枚、罗金亮、杨瑞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