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堰市张湾区西沟乡的猕猴桃园里已经热闹起来。果农郭彦蹲在果树下,手里举着手机对准树干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刻跳出一行字:“土壤墒情65%,今日无需灌溉”。不远处,湖北张农技公司的技术员小王正操控着无人机掠过果园,螺旋桨带起的风拂过挂满晨露的猕猴桃,叶片上的传感器实时将数据传回“张农技AI智脑”平台——这片曾因溃疡病差点被砍光的果园,如今每棵树挂果量比三年前多了30公斤,果子甜度达到18度,直供上海的超市货架。
“以前看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郭彦抹了把额头的汗,指着果园深处的白色监测设备笑,“你看那玩意儿,比我伺候果树十年的老经验还准!”这背后,是“张农技”用科技破解农业难题的执着,更是“旗彩西沟”品牌从深山走向大城市的逆袭故事。
显微镜下的“果园保卫战”:技术破解农业痛点
三年前的西沟乡,猕猴桃种植户们曾被溃疡病“逼到绝路”。“眼睁睁看着果树从枝丫开始烂,一剪子下去半棵树没了,心疼得直掉泪。”郭彦至今记得,2020年他的100亩果园减产七成,摘下的果子也因品相不佳卖不上价。
转机出现在湖北医药学院的专家带团队走进果园那天。“他们蹲在地里观察,把病枝切成小段带回学校‘实验室’里化验,连果子上的绒毛都没放过。”郭彦说,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些戴着白大褂的“城里专家”真能破解难题。
这支由张农技公司牵线的科研团队,硬是从病枝样本里找到了溃疡病的“发病密码”。“就像给果树做CT,我们分析了几十份病位组织,终于摸清病害在25℃以上、湿度80%时最活跃。”参与研究的湖北医药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教授回忆,团队在实验室熬了47个通宵,研发出的防控技术能让病害发生率从60%降到5%以下。如今走进果园,树干上贴着的黄色粘虫板、树下使用的生物菌肥,让果树喝上中药,都是这套技术的“实战装备”。
在西沟乡仙鹤草种植基地,还有更传奇的故事。去年春天,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的团队带着技术进山,要解决野生仙鹤草的根腐病问题。“我们试过17种方案,最后发现用当地山泉发酵的生物制剂,既能防病害又不破坏原生态。”张农技公司技术总监指着齐腰高的仙鹤草说,现在这些药材不施肥、不打药,靠的就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根部埋着的秸秆有机肥是老法子,叶片上喷的生物发酵液是新配方,两者一搭,亩产提高了40%。
这些技术突破并非偶然。在张农技的实验室里,38项专利证书整齐排列,从能测土壤肥力的“智能探针”到省水60%的灌溉系统,每一项都带着泥土气息。“我们的研发部就像农业医院,农民带着问题来,我们开方子。”公司负责人拿起一个巴掌大的设备,“这是土壤肥水检测仪,插进地里3分钟出结果,比老农技员凭经验判断准多了。”
为了让农民用得上新技术,公司的“田间课堂”开了56期。去年夏天,技术员小王在房县、恩施百合种植基地手把手教农户用手机APP,62岁的王秀莲学得最慢,却记得最牢:“小王教我看数据施肥,今年百合球茎比拳头还大,一亩多赚5000块!”如今,像她这样受过培训的农民已有3000多人,不少人成了村里的“科技带头人”。
从山沟沟到大城市:一颗猕猴桃的品牌逆袭
去年“这盒子上印的西沟乡地图,“武当山珍. 旗彩西沟”猕猴桃跟我老家一模一样!”在上海某超市的生鲜区,湖北籍白领陈女士拿起一盒“旗彩西沟”猕猴桃,包装上的“武当山珍”让她倍感亲切。拆开礼盒,每个果子上都贴着追溯码,扫码能看到果园的实时监控画面——这颗从武当山下长出来的果子,正通过“技术+品质+包装”的组合拳,征服大城市的消费者。
谁能想到,五年前这里的农产品还在为销路发愁。“那时候猕猴桃就用塑料袋装,拉到城区市场论斤卖,好果次果混着卖不上价。”旗彩西沟农业公司负责人指着仓库里的智能分拣线说,现在通过重量、糖度检测的果子,按等级分装在印有民俗图案的礼盒里,身价翻了三倍。
品牌的底气来自“山水滋养”的硬核实力。西沟乡的山泉pH值7.2,土壤富含硒元素,这样的天然条件成了最好的“广告语”。公司给每款产品都编了“成长故事”:仙鹤草采自海拔800米的山坡,天麻生长在腐殖土厚达30厘米的林下,连玉米白酒都标注着“用生物发酵技术酿造,古法新酿”。这些带着地域密码的描述,让“旗彩西沟”成了“武当山珍”家族里最亮眼的成员。
去年9月在田间地头,刚摘下的猕猴桃要经过杀菌、糖度检测,不合格的直接淘汰;仙鹤草采收后要在阴凉处自然晾干,全程不碰化学药剂。“我们的检测室比超市还严,农残指标卡得死死的。”品控主管拿起一份报告,“这是今天的抽检结果,所有项目都是‘未检出’。”
这些年来,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旗彩西沟”,团队玩起了“线上线下组合拳”。去年秋天,CCTV-17套播出的西沟乡采摘节画面里,果农们捧着猕猴桃笑的镜头火了,第二天公司的电商后台就接到2000多单。在武汉举办的农博会上,免费品尝的猕猴桃让排队队伍绕了三圈,一位大爷连吃三个:“这味儿正,跟小时候在山里摘的一样!”
更妙的是“农旅融合”的新玩法。在旗彩西沟奕树林休闲区不远处,游客在田间可亲手摘猕猴桃、在酿酒厂可以喝上纯玉米白酒,临走时带一箱“现摘现发”的特产。“去年接待了一个北京团,他们说在这儿不仅吃得到新鲜,还能看到怎么种的,吃得放心。”景区负责人说,这样的体验游让农产品销量涨了40%。
如今,“旗彩西沟”猕猴桃、天麻、仙鹤草长势良好,入秋就进入采摘期,现在就有北京、深圳、武汉的许多家超市预定。在深圳某生鲜平台的热销榜上,该品牌的猕猴桃连续三个月稳居TOP10,评论区里“果肉细腻”“果香浓郁”的赞美刷了满屏。“以前愁卖,现在愁产不够。”公司销售经理翻开订单表,“光上海一家超市,每月就要2000公斤,我们正扩大县市区种植基地呢。”
智脑+山水:农业现代化的西沟样本
在张农技的“AI智脑”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着各色数据:猕猴桃园的湿度、仙鹤草的生长速度、各地市场的销售曲线……这个集合了10多位专家智慧的平台,就像农业生产的“神经中枢”,每天处理10万条数据,为农户提供精准指导。
“你看这条曲线,上周六温度骤降,系统自动给百合种植户发了防冻提醒。”技术员指着屏幕解释,平台运行两年来,帮农户减少损失超800万元。而在更远的地方,这套技术正悄悄改变着农业面貌:在十堰张湾区,用张农技技术种的猕猴桃苗成活率达95%;在湖北恩施,仙鹤草育苗技术让当地农户增收20%;连陕西汉中的酒厂,都用上了他们研发的生物发酵工艺。
技术打底,品牌唱戏,渠道铺路。”这是西沟乡探索出的发展密码。夕阳西下,郭彦的猕猴桃园里,最后一架无人机完成巡检缓缓降落。他掏出手机,“张农技AI智脑”推送来明天的采摘计划——这些即将发往上海的果子,将带着武当山的露水和西沟乡的温度,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而在不远处的育苗基地,新一批猕猴桃苗正破土而出,它们的根系里,藏着科技的力量;枝叶间,生长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护航,从无名小卒到品牌标杆,西沟乡的实践证明:农业的未来,藏在实验室的显微镜里,写在田间地头的泥土中,也映在城市消费者满意的笑容里。这颗武当山下的“明珠”,正用“技术+品牌”的双轮驱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