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河南师范大学学子“五关淬炼”助力非遗传承

2025-07-08 10:43:07   来源:今报在线

“关关难过关关过”河南师范大学“豫韵传梆,踏火承薪”非遗调研服务团在焦作市武陟县冯丈村完成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后,队员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背景下,该校文学院学子在丁永祥教授、冯家欣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1日深入冯丈村,围绕怀梆、哼小车及火神祭祀等非遗项目开展调研。在实践中,调研团的同学们不仅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更以顽强的意志应对“五关”挑战,实现了青春的淬炼与成长。

云图片

图1-调研团成员抵达冯丈村后与当地艺人合影 崔晨瑶供图

队员们在下乡实践中,将面临的挑战概括为“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调研团的同学们把这“五关”当作检验自身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和思想深度的试炼场,努力淬炼自我,在下乡调研实践中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担当与风采。

初到冯丈村,“跳蚤关”便给了队员们一个下马威,难耐的瘙痒是首个考验。紧接着,“饮食关”和“生活关”接踵而至,乡村水电设施、居住条件相对简陋,考验着大家的适应能力。实地调研中,“劳动关”是身体力行的磨砺,实践队员积极参与村务劳动和协助非遗活动准备,汗水浸透了衣衫,也磨炼了意志。然而贯穿全程、也最具挑战性的便是“思想关”——队员们不断叩问:如何深刻理解非遗的当代价值?又如何将课堂所学融入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之中?

行走思政点明灯,青年争当“赶车人”

7月4日,为突破核心的“思想关”,团队创新性地在调研一线开设了“行走的思政课”。队员杨雯以当地特色非遗“哼小车”为切入点,借用“车”字象形引发思考:“‘车’行于道,承载文明向前。冯丈村的非遗传承之路,正如这辆行驶中的‘哼小车’,而推动它前行的‘赶车人’,正是我们青年一代!”这一生动的比喻瞬间点亮了队员们的思想明灯,明确了青年一代在非遗传承路上的责任与担当,将思想困惑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和坚定的信念。

云图片

图2-调研团成员在思政课上讲解象形“车”字 崔晨瑶供图

知行合一克难关,躬身调研求真知

思想认识的统一与升华,极大激发了团队的行动效能。面对“五关”挑战,队员们展现出坚定的意志与高效的执行力。在清晰的认知指引下,实践队员顶着烈日,深入采访怀梆传承人薛凤昌、丁道行,哼小车传承人白菊新等老艺人,认真记录口述历史,细致梳理技艺谱系,并亲身学唱怀梆唱段。夜晚则争分夺秒地整理访谈资料,深入研讨,确保调研成果扎实有效。

云图片

图3-调研团成员采访哼小车传承艺人 崔晨瑶供图

淬炼青春担使命,薪火相传绘新篇

通过“五关”的严格淬炼,调研团的同学们不仅磨砺了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更实现了思想的深刻升华,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服务乡村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大事业之中。非遗保护之路虽长,行则将至;青年奋斗之光虽微,聚则燎原。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正由这群经历了“五关”淬炼的新时代青年们稳稳握紧;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也必将在这薪火相传的实践中奋力绘就!

(杨雯 冯家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