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溪流潺潺。在湘西吉首市德夯苗寨这片深藏千年苗族文明的沃土上,非遗技艺正借助文旅融合的力量焕发出蓬勃新生。这不仅是一场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成为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课堂。7月5日,吉首大学“政能量”实践团走进苗寨,以“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为镜,探寻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层密码。
“无字史书”的跨民族共鸣
苗家小院内,丝线翻飞。苗绣手艺人杨春其指尖轻舞,银线勾勒出象征苗族历史的八角花纹。“这是我们‘无字史书’。”在景区非遗展示台前,一块块精美的绣片不仅是艺术欣赏的珍品,更成为连接不同民族文化的桥梁。来自成都的游客驻足良久,不禁感叹:“和我们精巧的蜀绣一样,都是老祖宗智慧的瑰宝。”这来自不同地域的赞叹与共鸣,正是共同体意识在日常文化互动中最真切的回响。
(图为“政能量实践团成员在观摩苗绣制作。马雨佳 供图)
苗鼓擂响“连心纹”,舞动团结情
循着铿锵有力的敲击声走进苗鼓作坊,时金光师傅专注地凿刻着鼓身的“连心纹”。尽管手工制作一面苗鼓需要五天,利润微薄,这份执着却饱含深意。每年举办的苗鼓比赛成为盛事,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各族游客同场切磋,鼓声、欢笑声、助威声回荡山谷。苗鼓,已超越了单一的族别标签,化为各民族共享的精神纽带与澎湃激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向苗鼓传承人时金光学习苗鼓制作知识 马雨佳 供图)
竹编里的“融合美学”,编织手足情
竹艺老匠人手下翻飞,流畅的斗笠弧线渐渐成形。“过去我们苗家、土家、汉家的乡亲都背着一模一样的竹篓收玉米。”当一对汉族母子尝试编织竹篮时,老人特意将传统的苗族蜡染纹饰与汉族吉祥云纹巧妙结合。“各民族的好东西揉在一起,生活才更热乎更有味。”这朴素的创作理念,正是“美美与共”的生动写照。
(图为政能量实践团成员在与竹编手艺人进行访谈。马雨佳 供图)
“握住鼓槌,苗鼓节奏要跟心跳走!”苗鼓手艺人指导各地各民族游客打鼓,鼓点与舞蹈节奏和谐。景区“非遗体验包”融合苗绣、苗家摆手舞、“六月六”歌会现场、苗飞歌、土家山歌、与游客共舞,绘就民族团结画卷。
德夯苗寨文旅开发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构建新格局。景区非遗展示区解决30余位苗、土家等民族手艺人就业。行开发管理职能。1987年年初,德夯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德夯风景区获湖南省十大风景名胜地称号,成为吉首市旅游局下属国有企业单位,以企业性质进行管理运行,远营旅游业直到21世纪。2002-2010年,吉首市旅游局与张家界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引进管理团队,成立吉首德夯旅游实业有限公司,管理运营德夯乡村旅游业。2011年1月,吉首市设立副处级行政管理机构——德夯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履行对德夯村核心景区规划、建设、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职能。管理处下设办公室、规划管理科、资源保护科等科室,在职人员近20人。同时,新成立的吉首谷韵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也隶属管理处管理,负责包括德夯风景区在内的吉首市重点旅游景区。
但调研发现,非遗手艺人中40岁以下仅占12%,年轻一代跨民族文化认知待深化。团队建议推出“民族非遗合伙人”计划,鼓励多民族青年结对创业,通过电商推广融合型产品,让“守艺”成为青年的主动共识。
德夯苗寨的非遗新生之路,正是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的鲜活样板。它生动印证:只有让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保护与创新中互动共生,在交融互鉴中焕发活力,才能实现文化的“共生”、经济的“共荣”、情感的“共鸣”,从而真正铸牢共同体精神之基。吉首大学“政能量”实践团将继续深耕这片沃土,助力千年苗寨的文化星火,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潘柯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