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开国大将的成长足迹,感悟历久弥新的革命情怀。7月3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率“红途寻迹·东山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师生,走进了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杨吉湾陈赓故居。在湘乡市红色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武文渡的带领下,实践团开启沉浸式红色文化研学之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三下乡”实践团来到陈赓故居 王敏之摄)
青砖灰瓦,古木参天,陈赓故居在夏日的宁静中镌刻着历史的峥嵘。门楣上“陈赓同志故居”匾额庄重肃穆,无声铭记着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起点。1903年,陈赓大将诞生于此。怀着崇敬之心,青年学子们穿行于展厅,指尖轻触斑驳的门墙,目光凝视泛黄的作战地图与朴素的旧军装,仿佛与“黄埔三杰”之一的青年陈赓隔空对话,耳畔回响长征路上的铿锵誓言,眼前浮现战场运筹的雄韬伟略。
“陈赓大将的一生,正是共产党人‘三怕’精神——怕担责少、怕扰他人、怕用度奢——的生动写照。”武文渡主任生动的讲述,将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他细数少年陈赓在私塾挥毫“身价莫言高,学问莫言低”的自勉,14岁投笔从戎时“大丈夫当效班定远”的壮志,以及1943年指挥太岳突围战时“专打敌人‘铁滚扫荡’腰眼”的过人胆识。展厅内,一封1952年从朝鲜战场寄回的家书令学子们动容不已:“朝鲜战场虽苦,但想到祖国人民安眠,此心甚慰”——字字千钧,流淌着深沉炽热的家国情怀。
(实践团学生认真聆听武文渡主任的讲解 王敏之摄)
历史的回响激荡现实的思考。“陈赓大将的‘三怕精神’,与我们在东山书院感悟的毛主席青年时期‘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谈国家大事’的‘三谈原则’,精神内核一脉相承!都是心忧天下、赤诚奉献。”实践团成员杨欣钰参观后深有感触。
实践团成员还对故居馆长李军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故居保护与发展现状。调研发现,陈赓故居在保护与发展中形成三大特色实践:一是保护好陈赓故居红色遗迹,成立管理团每日开展消防设备巡查与文物清扫,每季度实施防虫防蛀处理;二是创新红色教育与馆校协同融合发展模式,与湖南理工职院等多所高校共建思政育人基地,开发“陈赓精神微党课”特色宣讲,年接待研学师生超千人;三是拓展红色文化辐射效应,作为省级二类教育基地,依托便利交通区位,联动韶山彭德怀故居等周边资源,形成红色资源集群效应,为地区红色文化宣传打造新标杆。
(调研组成员对陈赓故居馆长进行访谈 刘婷婷摄)
红色基因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它是一代代人在特定文化土壤中共同熔铸的精神密码。只有将陈赓故居承载的宝贵历史资源转化为滋养青年、赋能社会的精神力量,才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立志成为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让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戴张凯、陈梦媛、熊薇、王敏之、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