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淮南师范学院“山歌焕新·新声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红色印记,传承革命精神

2025-07-08 09:15:08   来源:太阳信息网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同学们来到了六安大别山革命文化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追溯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 。该团队由10名同学组成,由牛天赐同学的带领下,于6月28日-7月1日完成了此次实践。

踏访革命旧址,触摸历史温度

实践第一站,团队走访了六安大别山革命文化馆,原名“皖西烈士陵园”,是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民政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承载着大别山地区厚重的革命历史,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阵地。队员们首先来到悼念广场。18米高的烈士纪念塔庄严肃穆,正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毛主席题字手迹,,其余三面刻有记录皖西革命斗争史的铭文,塔顶闪闪红星,。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纪念塔前整齐列队,向革命先烈默哀、鞠躬,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随后,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馆内的各个展厅。“将军摇篮”展厅内,陈列着从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走出的皖西籍108位开国将军的全身、半身和头像浮雕。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队员们认真聆听着将军们的英勇事迹,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聆听初心故事,汲取精神养分

“这枚锈迹斑斑的铜质党徽,是1932年红军战士在突围时藏在竹筒里保存下来的,背后是‘死也不能丢信仰’的忠诚。”在纪念馆“星火初燃”展区,讲解员指着展柜中泛黄的棉布包裹,讲述着党徽背后的故事。团队成员围在玻璃展柜前,仔细观察党徽上模糊的镰刀锤头图案,仿佛能触摸到当年红军战士贴身珍藏时的温度。

从“六霍起义”时农民自卫军使用的土枪、梭镖,到鄂豫皖苏区发行的“苏维埃货币”;从红军女战士缝制的破军装,到苏家埠战役中用过的军用地图……馆内2000余件实物展品串联起大别山革命的壮阔历程。在“将军摇篮”展区,六安籍108位开国将军的事迹墙前,队员们逐行阅读着名字与功绩,当看到“洪学智两授上将军衔”的介绍时,我们的负责人牛天赐感概:“将军的‘两让’里,是共产党人的格局与担当,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更震撼。”

在史料长廊中,触摸百年党史

“从中共一大到二十大,从皖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到‘大别山精神’的传承,这里的每一段文字、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信仰的力量。”刚走进教育馆序厅,队员们就被眼前的“百年党史时间轴”吸引。长达30米的展墙上,珍贵的历史照片、泛黄的文献手稿与多媒体投影交织,清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六安这片土地上的奋斗足迹——1923年寿县小甸集成立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1929年独山暴动点燃皖西革命烽火,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展柜中,一份1930年的《苏维埃选举法》油印本字迹模糊却字字千钧,“这是当年苏区人民当家作主的见证”,队员涂同学一边记录一边感慨,“课本里的历史在这里变成了可触摸的记忆,更让人体会到‘红旗不倒’的信念有多坚定。”

实践尾声,团队在皖西烈士陵园举行重温入团誓词的宣誓仪式并且歌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队员们表示,此次六安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场精神信仰的淬炼。未来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红色精神融入学习生活,用实际行动传承好、弘扬好皖西革命精神,让红色火种在青春血脉中代代相传。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同学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洗礼。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大别山的革命历史,更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了革命精神。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

讲解员带领参观红街中共党史教育馆

参观大别山革命历史文化纪念馆

石头画非遗传承人张琴与队员交流

和老师参观赓续公园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