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抗战精神,6月27日-7月3日,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赣行长歌·薪火永熠”实践队赴江西多地开展“重走抗战路”大思政专项实践。团队先后实地探访庐山抗战纪念馆、万家岭大捷纪念园、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并赴南昌市新建区溪霞镇乔岭村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
缅怀战役先烈,铭记历史担当
团队首站抵达九江庐山,先后参观庐山抗战纪念碑与庐山会议旧址。在小天池山顶,成员们仰望着镌刻“团结御侮”字样的抗战纪念碑,碑身记载的1937年庐山谈话会史实,见证着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历史转折。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实践队伍走进了九江德安万家岭大捷纪念园,1938年,中国军队在此取得歼敌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透过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武器装备和珍贵的文献资料,沉浸式观看万家岭大捷微短片、战役沙盘,感悟当年“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悲壮场景,先辈们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胸怀,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万家岭大捷纪念园
追溯红色根脉,汲取奋进力量
踏入宜春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团队成员缓步走向巍峨的烈士纪念碑,向在1941年上高会战中英勇牺牲的万余名将士默哀致敬。于阵亡将士名录墙前久久驻足,名录上密密麻麻的姓名,诉说着那场惨烈战役中战士们的壮烈牺牲。在陵园纪念馆,详实的图文资料、珍贵的历史文物,将上高会战的全貌缓缓展开。中国军队以伤亡2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1.5万余人,这场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的胜利,背后是无数将士“以血肉之躯筑钢铁防线”的无畏写照。
离开上高,团队来到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青砖灰瓦的建筑内,复原的军部办公室、会议室场景,重现了1937年新四军在此组建的历史时刻,透过复原场景感受新四军“铁军”的纪律作风与革命情怀。泛黄的作战地图、磨损的军号、陈旧的行军水壶,无声诉说着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艰苦卓绝。从烈士名录墙前的沉思到新四军旧址中的感悟,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无论是上高会战中浴血疆场的将士,还是新四军的“铁军”战士,他们身上凝聚的抗战精神与革命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现场
践行社会责任,传递温暖力量
实践最后一站,团队来到南昌新建区溪霞镇乔岭村村民委员会,向当地儿童捐赠帆布鞋。经前期调研中了解到,乔岭村部分儿童因家庭条件有限,日常穿着的鞋子破旧不堪,为此,团队希望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儿童成长。孩子们接过崭新的鞋子,眼中满是惊喜与感动,脸上露出了纯真的笑容,纷纷向工作人员表达感谢。这些帆布鞋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物资,更将社会对困难群体的温暖关怀悄然传递。
图为实践队员分发帆布鞋现场
以史为鉴守初心,青春建功新征程
从庐山云雾到赣鄱大地,从战役遗址到革命旧址,“赣行长歌・薪火永熠”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以心灵感悟抗战精神。一周的实践中,成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刻认识到:抗战精神不仅是铭刻在石碑上的历史,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信仰。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言:“重走抗战路,不是为了缅怀过去,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未来,团队将继续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镜头记录红色故事,用文字传播革命精神,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南昌大学 陶敏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