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清唱剧《欧阳修》: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

2025-07-07 16:30:43   来源:中华网

清唱剧《欧阳修》作为四川省音乐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及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桥”项目的重要活动,四川省首部以欧阳修为主题的清唱剧艺术作品,从一经问世起就饱受关注,它的创作与上演不仅是对北宋文坛领袖、政治家欧阳修的歌颂缅怀,更是绵阳地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片的创新实践。舞台版清唱剧《欧阳修》于2017年10月20日,为纪念欧阳修诞辰1010周年在绵阳师范学院行知音乐厅倾情上演;后是于2024年12月30日,西南科技大学“传承优秀文化,同心共祝未来”的新年音乐会上演部分剧目;而通过这两次的舆论造势与现场观众反馈,于2025年6月29日在西南科技大学东八演播厅首演的完整版清唱剧《欧阳修》可谓是把期望值与期待感拉满!

一、艺术形式的突破与融合

该剧以欧洲清唱剧为基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剧中音乐以中国传统音调为核心,通过现代作曲技法的重构,形成简约而恢弘的风格。同时,该剧创新性的采用了合唱形式来突破传统清唱剧依赖交响乐队的局限,在舞台上对合唱队形错落有致的编排,极大地增强了舞台表现力。这种“中西合璧”的尝试,直接践行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既保留了清唱剧以声乐叙事的本质,又通过视觉上的渲染,使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立体呈现。

该剧的主创团队均来自本地高校及艺术团体,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院长赵淼石担任总导演,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肖萍教授担任监制,绵阳市文化馆创编部主任倪朝晖负责作曲/制作,张景川、钟诚、安庆云担任编剧,张沛华负责剧本改编;西南科技大学唐翰章、徐琳、王巍、武慧等老师参演主要角色,100余名学生担纲合唱。这种本土化的演绎,不仅凸显了“在地创作”的鲜明特色,更传递出了欧阳修与绵州故土的深刻羁绊。

二、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

1.片段式人生浓缩:

全剧分为序曲+四幕八场,精选了欧阳修“为人、为学、为官”的关键节点,相较以往的演出场次,此次演出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的精炼精彩。例如:“画荻教子”场景,再现欧阳修母亲郑氏以荻杆代笔教子的经典故事,呼应绵阳市涪城区作为“欧阳修出生地”的历史记忆,凸显家风对一代文宗品格的塑造;“革新文风与嘉祐科举”历史事件,展现了欧阳修破除太学体陋习、为国选材的担当,呼应其“天下一家,惟才是择”的选才理念。此外,剧中对于欧阳修原作的改编使用,如歌曲《醉翁亭,作亭者谁?》《采桑子·西湖》,更强化了该剧文学性与戏剧性的统一。

2.角色设计与人物塑造:

全剧对于主角欧阳修在角色设计方面十分出彩。剧情按照时间逻辑的顺序推进,从幼年、少年、青年、老年四个阶段去塑造欧阳修的角色特点。童年时用童声演唱的《今晚月亮大又圆》《绵州往昔情意长》,刻画了童年欧阳修的坚韧品质和家学初心;青年时用男高音演唱的《十年寒窗伴苦读》《进京赶考啥稀奇》《三位大人良言劝》,刻画出了少年欧阳修的踌躇满志和意气风发;被贬时用男高音演唱的《醉翁亭,作亭者谁?》《一霎时只觉得天昏地暗》《黄豆黄,莫忘三更寒》,刻画出了中年欧阳修的旷达开朗和对亡母的沉痛追思;晚年时用男低音演唱的《采桑子·西湖》《遥念父亲对我讲》《昔日场景重重现》,刻画出了暮年欧阳修的家国情怀和对往昔的追忆。此次欧阳修的扮演者仍为西南科技大学唐翰章老师,他留学于欧洲并有多次演出歌剧、清唱剧的经历,同时作为土生土长的绵阳人,深受中华文化的滋润滋养,对于欧阳修有深入研究,为角色注入了兼具国际视野与乡土认同的演绎。

在人物塑造方面,剧中并未将欧阳修神话,而是选择了非神话的真实刻画。通过对其与亲人、门生、百姓的互动展现了他的多维人格。如少年时母亲手捧七贤图对他的谆谆教诲,被贬滁州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豁达,以及其历经政治风波(庆历新政失败、绯闻诬告)仍砥砺初心的精神坚守。

三、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1.地域文化的标志性载体:

清唱剧《欧阳修》作为绵阳“欧阳修文化工程十个一工程”的核心成果之一,该剧的完整首演,填补了四川大型清唱剧的历史空白,成功将“绵阳作为欧阳修的出生地”从历史记载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舞台符号。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形式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实践范本,更是为增强地方文化认同与城市IP强化的探索提供了一次案例示范。

2.传统精神的当代共鸣:

剧终最后一幕最后一场<回响>的设计十分巧妙,尤其是当老年欧阳修唱响《昔日场景重重现》时,跨越时空的对话凸显了欧阳修“立德、立功、立言”的生命追求。其“简政爱民、选贤举能”的思想,与当下建设现代文化强国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形成呼应,同时也时刻激励着当下青年学子,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四幕清唱剧《欧阳修》以“声乐为骨、舞美为翼”,成功激活了历史人物的当代生命力。它既是绵阳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情致敬,也为传统文化如何借助艺术形式(本土化改编、情感化叙事)焕发活力提供了范例。不仅拓展了历史名人资源的传承路径,更推动了历史名人资源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的转型。(黄松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