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VR技术重现硝烟弥漫的战场,当篮球入网触发“地雷爆炸”的光影特效,这座胶东半岛的红色地标,正以破局之姿书写新时代的"地雷战传奇"。
红日升东方,浩然话兴隆
在齐鲁大地东端的烟台海阳,一座红色纪念馆正悄然经历一场“静默的爆破”——爆破的是传统展陈的桎梏,点燃的是红色基因的当代表达。地雷战纪念馆,这座记录着抗日战争时期海阳军民智慧与血性的红色殿堂,如今以“沉浸式体验”“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为矛,刺破红色文旅同质化困局,为全国革命纪念馆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历史烽烟到精神地标
1938年,毛泽东发出“放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号令。海阳军民依托丘陵密林,以“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土法造雷,创造出子母雷、水雷、头发丝雷等30余种地雷,将侵略者炸得魂飞魄散。这段“没有枪炮自己造”的群众战争史,被《地雷战》电影永恒定格,更成为纪念馆2200平方米展厅中的精神内核。馆内500余件文物、300多幅照片与半景画、场景复原交织,辅以声光电技术,重现"盆子山反扫荡"的壮烈。但纪念馆并未止步于静态展示——室外实景演出中,“民兵”穿梭于仿古村落,地雷轰鸣震天响,游客仿佛置身当年的烽火战争。
红色文旅的困境与机遇
调研显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地雷战红色纪念馆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橱窗+讲解”模式难以吸引年轻人,单向灌输让红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纪念馆与周边文旅资源联动薄弱,“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馆内销售的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帆布包、徽章难撑文化深度和厚度;厚重历史资源未充分转化为产业动能,导致“文魂旅体”融合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文物局2023年推出的“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政策,恰为破题指明方向——红色文化需要“活”在当代场景中 。
激活红色基因的多元路径
为了打破传统桎梏,纪念馆可以通过科技赋能让历史“触手可及”。游客可以在场馆中通过戴上VR头盔,在虚拟战场埋雷御敌,直面炮弹呼啸的生死时刻;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复活老民兵”,实现游客与战士的跨时空对话;云上研学课程让智慧游击战的故事在更广泛的年龄群体传播,打破历史壁垒,突破全龄化限制。
与此同时,纪念馆可以积极推动区域联动,整合海阳“地雷战故乡”、招远黄金抗战密运线、胶东革命纪念馆资源,推出“烽火胶东三日游”主题游径 。这条线路贯通历史、人文、山海,让红色研学“串珠成链”。在文创领域,纪念馆可以大胆革新,跟随潮流,将篮球、足球设计成地雷造型,球入网即触发声光“爆炸”特效;开发实景剧本杀,游客化身情报员在复原村落中破解密令;纪念馆可以开发新型文创盲盒吸引Z世代收藏,比如民兵小英雄手办、迷你石雷模型等等。此外,纪念馆还要注重体旅融合,打造地雷战主题球场,邀请企业、学校举办“大刀队杯”篮球赛;设置战术障碍赛,让青少年体验游击战的独特智慧。
为了进一步释放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纪念馆可以大胆借鉴瑞金景区经验,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红色文化产业园 ,涵盖VR体验馆、胶东民俗工坊、红色主题民宿和军事拓展基地,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更重要的是,纪念馆以此可以让青年成为文化传播主力,与高校共建“红色文创实验室”,举办短视频大赛;邀请UP主用动漫、说唱解构历史,让“土法造雷”的智慧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红色沃土绽放时代之花
今日的地雷战纪念馆,早已超越传统展馆的边界。当游客在VR战场屏息埋雷,当盲盒中的小民兵玩偶成为书桌伙伴——红色基因便在这“可触、可感、可玩”的体验中完成代际传递。正如馆内那尊巨型地雷雕塑所昭示:它既是历史的铁证,更是未来的种子。在科技赋能与跨界融合的浇灌下,这颗种子正破土而出,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赤子之花。
寸寸山河,终成锦绣;昭昭之心,永续华章。这片曾用土地雷守护的家园,如今正以创新为雷管,引爆红色文化的磅礴能量——为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注入不竭的精神轰波。
撰稿:王佳怡、郝甜、于英曼、庞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