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二期工程)项目迎来关键性节点——核医学区直线加速器室历经5天连续奋战,顺利完成超厚混凝土结构浇筑。标志着项目成功攻克了超高、超厚、抗裂混凝土结构施工的重大技术难题,为后续设备安装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一期工程)项目的重要补充。该工程致力于打造新型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北方地区“国际质子中心”。建成后,将充分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进一步提高内蒙古自治区肿瘤防治能力,有效解决异地就医问题,更好推动自治区高等医学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优质履约,铸就医疗工程建设标杆
直线加速器室作为项目至关重要的核心医疗单元,肩负着特殊医疗使命。为满足严苛的辐射防护要求,其墙体最厚处达3米,楼板厚2.8米,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防辐射堡垒”。如此超厚的结构设计,给项目团队带来了连续浇筑体量大、技术要求高、组织协调难等诸多挑战。
面对重重困难,项目团队发扬连续作战、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精细化的施工管理、严格的质量控制及资源优化调配,全力攻克难题。自6月30日开盘浇筑起,管理人员全程旁站监督,技术骨干紧盯关键环节,操作工人规范作业,各环节高效协同,最终顺利完成2100方超缓凝混凝土浇筑,以实际行动兑现优质履约承诺,为后续设备安装筑牢坚实根基。
技术创新,突破复杂工程施工难题
为攻克超高、超厚、抗裂混凝土结构施工难题,项目提前谋划技术攻关。施工前,特邀清华大学阎培渝教授等三位专家召开大体积混凝土抗裂研讨会议,经深度论证,制定优化技术路线与风险防控方案,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有效降低水化热,从源头规避裂缝隐患。
面对大体积混凝土易开裂的核心问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超缓凝混凝土,经配合比试验、绝热温升试验反复调配,并以实体样板浇筑确定最优方案,最终选用初凝时间28小时的超缓凝混凝土施工,成功延缓水化热释放峰值,降低内外温差与温度应力。同时,团队创新应用“工字钢+60型盘扣架支撑体系”,结合两者力学优势,保障5.1米高墙体及2.8米厚楼板浇筑安全。
安全护航,织密施工全过程防护网
项目自开工以来,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全方位为直线加速器室超厚混凝土结构浇筑保驾护航。通过引入先进的高支模监测系统,对支撑体系的立杆轴力、模板沉降、立杆倾角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借助数据化、可视化管理手段,精准捕捉并及时处理安全隐患,为施工人员构建起一道坚实的“数字安全屏障”。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项目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持续强化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同时,对施工现场进行精细化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确保施工环境安全可靠。正是这种对安全的高度重视与严格管控,项目实现了超厚混凝土结构浇筑全过程的安全可控,为项目顺利推进筑牢安全基石。(崔丽娜 孙健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