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与机制研究

2025-07-03 11:11:09   来源:今报在线

安阳工学院 田申怡

摘要:在“大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背景下,高校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促进其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来讲意义重大。本文深入剖析“大思政”格局与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内在关联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关键词

大思政;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培育机制

0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大思政”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对于其身心健康、学业发展以及未来职业成长和社会适应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交往等诸多挑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大思政”格局下,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与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思政”格局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内在联系

1.1“大思政”格局为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提供方向引领

“大思政”格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种格局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指明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使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2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丰富“大思政”格局内涵

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乐观、坚韧、自信等积极心理特质。这些内容的融入,丰富了“大思政”格局的育人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养,以此推动“大思政”格局向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

1.3二者目标一致,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思政”格局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二者目标高度一致,在育人过程中相互协同,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2“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面临的挑战

2.1学生个体差异与多元化需求的满足问题

在“大思政”格局下,满足学生个体差异与多元化心理需求,成了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一大难题。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有的学生渴望情感上的支持和引导,有的学生则更需要认知上的调整和提升。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却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一方面,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心理品质培育。学生数量众多,而教育资源却相对匮乏,教育者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教育方法的单一性也影响了多元化心理需求的满足。当前教育方法多侧重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缺乏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导致在教育实践中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满足其多元化的心理需求[1]。

2.2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的匹配问题

在“大思政”格局下,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的分配和需求不匹配,已然成为制约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以及高校的兴起,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而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大规模、个性化的心理品质培育需求。另一方面,师资力量的匮乏也是制约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一大瓶颈。具备“大思政”理念和专业心理教育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满足教育实践的实际需要。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在教育实践中很难把心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进而影响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效果。

2.3校园文化与心理支持体系的构建难题

构建符合“大思政”要求的校园文化与心理支持体系,是高校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道难关。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通常侧重于思政教育的宣传和教育,却忽视了心理支持体系的构建。心理支持体系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可是在一些高校中,心理支持体系的构建通常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校园文化的建设也缺乏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难以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2]。

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机制保障

3.1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协同工作机制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确保这一融合与协同能切实有效地实施,建立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协同工作机制就显得尤为关键。例如,可以组建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合教研团队,一起开发教学课程和活动。把心理健康知识巧妙地融入思政课堂中,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能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滋养。除此之外,还需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渠道。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信息畅通,是协同工作的基础。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联席会议上,可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同商量制订出解决方案;在信息共享平台上,能够及时发布各类相关信息,促进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如此一来,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才能更好地携手共进,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3.2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保障支持机制

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过程中,充足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要想确保这一培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建立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保障支持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该机制的核心在于保证教育资源的充足以及高效利用。在教育资源方面,教育资源涵盖教材、教学设施、网络平台等,对于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来说,需选用或者开发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材,内容包括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实践技巧、案例分析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设施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放松室等也需完善,以便为学生创造舒适、安全的学习和实践环境[3]。

结语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更是重中之重,本文旨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与机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为推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殷宁,陈蕾菁.高校人才培养效果量化评价要素研究:以广东理工学院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25,46(1):84-91.

[2]谢小洋,乔梦莹,朱彤.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与对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11):172-174.

[3]南雨欣,高小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4(9):22-23.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