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整治违规吃喝专项行动启动以来,有的党员干部感到不适应,有的说要求太严,管得太死,影响了人间烟火气。说来说去,就是希望松一点、宽一点。
作风建设“紧一点”与“好一点”看似矛盾,实则如堤岸与清流般相生相成。笔者认为,唯有让纪律规矩之绳紧紧系牢,党风政风才能焕然一新,民风社风方能持续向好。进一步讲,这“紧”非为束缚手脚,恰恰是在激荡清流。
当纪律的堤岸松弛溃散,浊流便有机可乘。曾几何时,少数党员干部在“舒服自在”的温水里逐渐麻痹,视监督为掣肘,视规矩为樊笼,殊不知“温水煮蛙”已悄然发生。思想的堤防一旦失守,行为的偏差便接踵而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教训深刻昭示:从失小节到大错铸成,往往源于最初对“自在”的纵容与对纪律的漠视。那些“不舒服”的约束,恰是防止随波逐流的坚固护栏,正是“严是爱,松是害”的生动写照。
须知,纪律堤岸的牢固构筑,不仅护佑干部个体成长,更滋养着党的事业与人民福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看似“紧”的硬杠杠、铁规矩,实则是干部健康成长的“护身符”,是优良作风的“压舱石”,更是党群关系的“黏合剂”。人们敬仰的廖俊波同志,在“四风”问题潜藏时,面对各种诱惑与所谓“自在”的侵蚀,始终恪守纪律规矩,以“背石头上山”的劲头担当作为,在严实作风中铸就了不朽丰碑,也赢得了群众如潮赞誉。他用行动深刻印证:纪律紧一分,干部清一分,民心就会近一寸。
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精神境界当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价值坐标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以群众之乐为乐,以群众之忧为忧。当“紧一点”的纪律要求内化为党员干部“乐于吃苦”“勤于奉献”的自觉行动时,群众才能真切尝到“甜”的滋味,获得“益”的实惠。反之,若沉溺于个人“舒服自在”,无视群众冷暖,不仅背弃了公仆本色,也必将导致“持续的担惊受怕”,最终吞下“真正不舒服、不自在”的苦果。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在作风建设这场没有终点的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当以“紧一点”的自觉锤炼党性,以“好一点”的实效回应民盼,真正让严格自律的“紧”,化为政治生态的“清”,最终在群众舒心的笑容中,见证“破茧成蝶”的纪律力量,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以党心聚民心、以党风领社风。
(新余市渝水区委政法委 李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