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糖尿病人稳血糖的黄金组合:吃对+动对+补对「益生菌」

2025-06-30 15:24:19   来源:看点时报

饮食“三高一少”:高糖、高脂、高盐,少纤维,奶茶、饮料,下午天天喝,炸鸡,薯条,螺蛳粉必不可少,膳食纤维全靠外卖中的几根青菜,肠道里的有害菌独占鳌头,越吃它越嚣张,各种疾病不适,肥胖找上门。九坐不动+熬夜:肠道菌群混乱,微死的屁股又在凳子上黏了一天,一坐就是8小时以上,肠道不蠕动,大便排不出去;熬夜时,肠道菌群的生物钟被打乱,该工作的时候休息,该休息的时候捣乱。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发表报告中[1]也揭示了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

1.jpg

1.中国趋势危害加剧

中国2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已达2.33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就有1人患病。糖尿病不再是「老年病」,年轻人增速蕞快,连小学生都逃不过,若不干预,2050 年将有 4 亿患者!相反,如果实施有效的肥胖干预措施,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可能有望减少近50%。

肠道菌群作为连接环境与代谢的关键枢纽,其紊乱通过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肝脏代谢异常等多重途径推动糖尿病进展。针对中国人群的饮食结构、抗生素使用习惯及城市化生活特点,精准调控肠道菌群,有望成为遏制糖尿病流行的新靶点。

2.jpg

2.对糖尿病有益的益生菌”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王卫庆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指出,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菌),作为肠道黏膜黏液层的共生有益菌,研究发现其数量在肥胖和糖尿病患者中常降低,Akk菌可能通过特异性激活BAT的产热功能,而非直接作用于WAT,从而发挥其抗肥胖作用。此外Akk菌分泌的P9蛋白在改善宿主肥胖和葡萄糖稳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为:P9蛋白能够直接与细胞间黏附分子2(ICAM-2)结合,并以钙离子依赖的方式促进GLP-1的分泌(图1)。

图1:GLP-1的激活对机体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3.jpg

此后,AKK菌也随之在科研和消费圈引起轰动,W+端粒塔为抢占菌群前沿市场,研发出一款专利AKK菌为主打的代谢控糖减重方案,W+端粒塔的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到,传统单一补剂难以覆盖调养需求,并且鼠李糖乳杆菌、长双岐杆菌、植物乳杆菌等在调节肠代谢通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炎症因子等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由此,W+端粒塔研究团队决定将专利活性AKK菌整合菌群—代谢—血糖,三大联动。将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菌),与鼠李糖乳杆菌、长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五大菌株结合,全方位维护肠道屏障,在支持代谢与血糖体重管理方面,提供更具适应性的调理方案。

4.jpg

3.肠道微生态与糖尿病的关系

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是人体蕞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的状态直接影响着糖代谢的平衡。肠道内的坏菌数量过多,有益的益生菌则减少时,会通过产生内毒素等有害物质,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加剧。这意味着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的作用,直接导致血糖波动失控。在的研究发表中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含量进行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中度肠道微生物紊乱,产丁酸盐的细菌数量减少,各种机会性病原体增多[2]。这些研究都说明肠道微生态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5.jpg

4.改善肠道菌群,通过吃对+动对+补对控制糖尿病

如何通过日常生活改善肠道健康,预防糖尿病,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调整饮食

长期高脂高糖的饮食会促进有害菌的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低糖、膳食纤维如(谷物、麦片、蔬菜、水果等)可以促进肠道蠕动,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3)合理锻炼

规律合理的运动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降低糖尿病风险,预防脂肪堆积腹部肥胖等风险

(2)补充益生菌

直补益生菌能够帮助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可以有效改善肠道健康,减少胰岛素抵抗,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5.关注肠道健康,预防糖尿病远离慢性疾病

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单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的失衡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聚焦“菌群+饮食+律动”的组合方案将成为未来日常干预的重要一环。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益生菌的摄入,进行适度运动,保持肠道的健康,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只有尽早理解、主动调节,才能让身体运转长期处于稳态,而“W+端粒塔”这一创新产品的出现,也正在为这一目标提供更多实践可能。

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更是需要长期维护的“生态系统”,甚至通过“肠—脑” 影响情绪与认知。当肠道菌群失衡、黏膜屏障受损,可能引发消化不良、肥胖、糖尿病,乃至抑郁、自身免疫等全身问题,守护肠道,就是为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

参考文献

[1]Zhou, YC., Liu, JM., Zhao, ZP. et al.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revalence and non-fatal burdens of diabet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with projections of prevalence to 2050. Military Med Res 12, 28 (2025). https://doi.org/10.1186/s40779-025-00615-1

[2]Qin, J., Li, Y., Cai, Z., Li, S., Zhu, J., Zhang, F., Liang, S., Zhang, W., Guan, Y., Shen, D., Peng, Y., Zhang, D., Jie, Z., Wu, W., Qin, Y., Xue, W., Li, J., Han, L., Lu, D., … Wang, J. (2012). A meta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gut microbiota in type 2 diabetes. Nature, 490(7418), 55–60.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