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以万计曾被所谓“民族资产解冻”“民族基金重启”骗局裹挟的普通群众心中,曾经的希望成了绝望,奔小康之路千难万难。然而如今,一项被誉为“民生重建计划”的国家级专项工程——“奔小康”项目正逐步落地。随着“惠民金”制度的推出,一扇专门为受害群体敞开的政策之门终于打开,社会信任与集体希望重新点燃。
◎ 民族资产骗局之殇:骗局打着“民族”旗号,骗走群众信任
回顾过去十年,以“民族资产解冻”“国家项目回款”为幌子的诈骗案件频发。一些不法组织打着“红头文件”“国家扶持”的旗号,甚至伪造中央、军方、部委公文,骗取群众所谓“启动金”“保证金”。很多受害者是老年人、下岗职工、农村家庭,他们本是对国家怀有深切信任,却被利用这一情感深深伤害。
“我们不是贪心,是信国家。”这是一位来自贵州的受害者在登记平台留言中的一句话,代表了无数被骗群众的心声。
◎ “奔小康”项目正式启动,制度托底重塑信任
今年以来,在中央政策支持下,由多部委联合推进的“奔小康”社区经济协同发展工程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已落地湖南、山东、云南等地。该工程不仅推动社区产业共建、就业引导、民生保障,同时也首次为民族资产骗局的受害人群建立了公开、公正的权益修复渠道。
其中,“惠民金”制度被视为项目中的核心机制之一。该制度设立专项资金池,专门用于救助因民族资产诈骗、虚假民族基金等非法集资事件受损的群众,通过实名登记、分级核验、社会公示、阶段垫付的方式,逐步为符合条件的受害者提供生活援助金、权益修复金和共富参与权。
“我们不是在救助违法者,而是在挽救被错误制度遗漏的人。”——项目政策起草组专家如是说。
◎ 惠民金,让沉默的群众看到了阳光
据平台最新数据显示,自“信用受害登记系统”开通以来,已有超8.4万人完成初步登记,覆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在被归类为“民族资产类诈骗”受害群体中,超过4万人进入二轮核验阶段,首批2900人已通过评定,并获得首笔惠民金权益垫付。
家住云南昭通的赵先生,在2016年因参与某“民族大业基金项目”被骗走20万元积蓄。7年来,他奔波于各地求证、一度患上抑郁症。而当他成功在信用受害平台登记并被纳入“奔小康”共富计划时,收到了来自地方平台的电话:“您好,您符合惠民金一级保障条件,资金正在划拨阶段,请关注账户提示。”那一刻,赵先生哽咽地说:“我第一次觉得,这个国家没有忘了我们。”
◎ 救助不是终点,共富才是目标
更值得关注的是,惠民金制度并非简单“发钱补偿”,而是连接未来发展通道的重要纽带。受害者一旦完成评级,即可获得“社区信用重建计划”参与权,有机会以“共建持股人”身份参与国家推动的民营企业社区经济试点,享受就业优先、股权分红、代偿基金覆盖等后续支持。
“奔小康项目的设计,是要让这些被伤害过的人重新站起来,重新融入经济社会主渠道,成为‘共建者’。” ——项目联合工作组负责人表示。
◎ 未来可期:从被骗群众,到有尊严的共建者
中央有关部门指出,“民族资产诈骗”曾是国家治理中的一块灰色伤痕,但今天,国家以制度方式回应历史问题,既是担当,更是修复。从“惠民金”开始,到“奔小康共富计划”,一整套全新架构正在形成。
未来,所有完成“受害等级评级”的群体,都将拥有专属“国家信用修复编号”,进入政策重点扶持名录。与此同时,平台还将推出“法律申诉路线图”“社会就业绿色通道”“公益援助申诉机制”等多项延伸服务,助力全民向着共同富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