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黄依莉,女,贵阳市花溪文化旅游创新区管理委员会产业发展部。职务及职称:部长、副研究馆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阳市历史学会理事。对贵州历史文化特别是贵阳市花溪区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
【摘 要】姚茫父是从贵阳市花溪区走出去的贵州历史文化名人。他虽然曾走过传统的科举考试之路,但受李端棻所倡导的新学影响,姚茫父不仅加入了出国游历的大军,而且学有所成。在美术、教育、诗歌以及金石学等领域均颇有声名。姚茫父的一生,可谓真实地践行了李端棻的教育改革理念。他与李端棻虽然没有文献记载有直接交集,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学对姚茫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姚茫父;花溪久安;艺术家
“溪山好处便为家,雨过山桃树树花。
最是泉声阑不住,兴来欲试一瓯茶。”
漫步在花溪久安乡久安村九龙山万亩茶园基地,翠绿的茶树尽收眼底,薄薄的雾气将静谧的茶园轻轻笼罩,似有淡淡的茶香四溢。而脑海中倏然出现了姚茫父先生的这首《雨水题溪山好处》。
综观贵州建省六百年,贵州本籍艺术家能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前有明末的杨龙友,后就是民国的姚茫父了。《花溪区志》有文字记载姚茫父的生平: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今贵阳)人。人称弗堂先人,秋草诗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于乡;三十年(1904年)成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居京师莲花寺。是年9月入日本东经法政大学攻读政治法律兼学银行专业。1907年秋,学成归国,任职于工部,后调入邮传部。姚华善诗词,工书画,誉满京华……”
在百年前的民国时代,北京城是全国精英荟萃之地。姚茫父以画家、诗人、词曲家、经史学家、文学家及教育家“一代通才”的美誉闪耀京华。“一代通才”亦概述了先生一生。
作为教育家,姚茫父先后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女师)校长、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同时任教过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中华大学、民国大学、朝阳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等北京多所高等学堂。同时,姚茫父还坚持“开门讲学”,史学家郑天挺在其自定年谱中记载,在北京大学求学时,定期与同学数人到姚茫父寓所听讲,先生的讲义《弗堂弟子记》流布于各个大学。
在女师校长任上,姚茫父十分重注重完善学习体系。设立讲习科、师范本科,还增设博物科,及为适应女性特点的家政学科,延聘外籍高学历的教师,教授缝纫、劳作等技能,开我国劳作课之先河。他自己每周上课廿三小时,还改文评字,纂造讲义。他强调培养女学生的独立思想,吁请女弟子们“感时而心自惊,奋吾力以周旋兮,愿习勤以自宏,繄古之学射,揖让以为争”。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政府下令枪杀请愿的民众,死难者28人,其中刘和珍、杨德群都是姚茫父在北京女师的学生。举国愤慨中,鲁迅先生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章,姚茫父挥毫写下了诗《二月六日雪》:“留得一冬雪,春来两度看。为因埋战血,较觉作花寒。未霁仍将积,施消若已残。不成惠连赋,愁思动长安。”同时又作诗《二女士》,献给刘和珍、杨德群两位烈士:“宣和不闻陈东死,南渡胡为死东市。千年夷夏祸犹存,碧血又渍绿窗史!呜呼,刘、杨二女士!”
作为书画家,姚茫父自学成才,是一个极具天分的大师,他的绘画中常见山水、花卉,格调高古,朴实无华。他的书法不囿一格,篆、隶、行、楷、草皆精。对于他的画作,1933年出版《北平笺谱》时,鲁迅曾在给郑振铎的信中写道:“后者先则有光绪间之李毓如,伯禾,锡玲,李伯霖,宣统末之林琴南,但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画家刘海粟在《姚茫父书画集》序言中说:“近四百年来,风气渐开,名人辈出,兼擅画、书、诗者,于古人必称杨龙友,于今人则咸推姚茫父先生。”姚茫父对书法艺术的一大独创是颖拓。这是对古代碑石、摩崖的临写,对临或背临,可比原本放大或缩小;填墨在廓外,字迹留空白。这种艺术是对古代书法的再创造,其代表作为《秦泰山残刻二十九字》。郭沫若在20世纪50年代为《贵阳姚茫父颖拓》题词时写道:“规摹草木虫鱼者,人谓之画,规摹金石刻画者,能不可谓之画乎?茫父颖拓,实古今别开生面之奇画也。传拓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1918年2月22日,校长蔡元培发起组织"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该会可说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新型的研究绘画艺术的大型美术团体。在蔡元培聘请的画法导师中,姚茫父因其在全国画坛的巨大影响力,而被聘用。
作为诗人,姚茫父先生更与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有着一段奇妙的“缘分”。
1924年,姚茫父与画家凌直友、陈半丁、王梦白在北京樱桃斜街贵州会馆举办画展,与会者数百人。当时正在中国访问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出席了画展并发表演说。在诗人徐志摩的提议下,泰戈尔请姚茫父用中国五言诗演绎泰戈尔的诗作《飞鸟集》。姚茫父演绎的《五言飞鸟集》极富中国古诗之高韵,又不脱泰戈尔本意,徐志摩十分欣赏,他在序里写道:“茫父先生在他的诗里,如同在他的画里,都有他独辟的意境。”姚茫父演绎的《五言飞鸟集》与郑振铎先生的译本堪称双璧,震惊了当时的中国文坛,对照来看,俱是惊才绝艳:
泰戈尔著:O Troupe of little vagrants of the world, leave your footprints in my words.
郑振铎译: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姚茫父译:生世等萍聚,漂泊终何依。萍去踪仍在,临流歌芳菲。
作为戏曲家,姚茫父戏曲理论研究的代表专著《曲海一勺》《菉猗室曲话》发表在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杂志上。复旦大学撰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将他与王国维、吴梅三人并称“鼎足而三的一代曲学大师”。戏曲大家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等也拜他为师。
作为文学家,姚茫父专治辞章、六书旧义,治经兼训诂大义。他曾与鲁迅等二十多位专家应时任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聘请,参加“读音统一会”,为教育部向全国推行注音字母做出贡献。姚茫父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著作《弗堂类稿》,也是他最全的文集,全书31卷约50万字,囊括了诗、赋、词、曲、文论、题跋、书牍、碑志墓志铭等众多文学体裁。
姚茫父还兼攻金石,撰写了《艺林虎贲》一文,专论辨析书画、金石的真伪,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的金石学家。姚茫父对于金石学非常热爱和痴迷,在刻铜文房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民国时期名人学士皆喜爱刻铜文房,在参与刻铜艺术的诸多名家之中,姚茫父亲笔写画、名店名师制作的刻铜文房最为出彩。他虽不亲自执刀刻铜,却积极参与写画,指导铜师改进技艺,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刻铜文房,与铜师陈寅生、张樾丞并称为“近代刻铜三大家”。掌故学家高拜石曾写道:“当年北京大书坊里所售墨盒铜尺上面,多有茫父之作,或碑拓摹刻,或山水、佛像、竹石、花卉,或以篆隶行草各体所写的格言,皆极名贵。”
姚茫父在才名之外,更以刚正不阿,为人爽直,讲名节,重情义著称。画家刘海粟在《姚茫父书画集》序中写道:“自奉甚俭,布衣蔽裘,蔬食薄酒,友人有难,慨然解囊。”面对在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勃勃,姚茫父作《将有洪宪建元之耗》一诗加以讽刺:“山中甲子今何岁,世外风烟又晚秋。寒雨连天催落木,他乡假日赋登楼。芳辰且自消棋局,薄酒乃堪画壑舟。此后无花徒尽赏,重阳虽好易生愁。”在护国战争中,姚茫父参与了梁启超策划的反袁斗争。护国元勋蔡锷将军牺牲后,姚茫父又参加了松坡图书馆的创建。
然而究竟是贵州贵阳的哪一处奇特与瑰丽的山水,养育了姚茫父先生如此玲珑的心智与宽厚的胸怀呢?
姚茫父亲著的《述德赋》写有:“自托之贵阳,传五世祖讳士进公始,妣叶。先家县鄙之打铜寨,后徙会城……”。县鄙即是贵阳县之郊,打铜寨即今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打通寨。
在久安乡打通寨,姚茫父的父辈世代务农,衣食艰难。父亲姚源清自幼放牧耕田,后帮富户看守菜地果园,聚得微资,经营小店,渐能糊口。姚茫父5岁时,父亲延师为之启蒙。他天资过人,母亲严于督促,进步很快。10余岁得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书,一见钟情,乐此不倦,成为终身学问的奠基石。15岁时,母亲病故,家境日益贫困,他更加发奋读书。17岁时,参加贵筑县童子试,以“三鸟群飞一鸥翔”考中县学第一,4月通过府试成为童生。后入贵阳学古书院学习,并于21岁中举。28岁时,姚茫父到河南开封参加会试中甲等第九名,北京殿试及第,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末科进士。同年9月,被选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攻法律、银行及新学。1907年10月毕业归国,卜居北京城南烂缦胡同莲花寺,直至54岁病逝葬于北京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之阳,都未曾回过家乡。
离开没再回去的家乡,一直荦系在姚茫父心里。他在《乡恋》“从离乡里几多春,年华岁岁应如故。夕阳归马,开犹待我,人老谁留驻!”抒写思乡之情,更时时为家乡奔走。
1920年贵州先是大旱,后发洪水。全省灾区纵横数千里,灾民三四百万之多,随着灾害而来的高昂米价,让灾民们无力果腹,仅贵阳城内就饿死1200多人。姚茫父获知后当即上街现场作画义卖救灾,又直接向大户人家及商号推销自己刻的铜墨盒、扇画、篆刻。所得数千元,全都寄给了红十字会转给贵州灾民。姚茫父忙于卖画义赈之事传遍了北京城。在他的带动下,许多琉璃厂老板也踊跃捐资,鲁迅先生等各界名人也纷纷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
离开没再回去的家乡,在姚茫父的诗文里时时出现。他在《弗堂类稿·序》中写道:“乾隆初期,贵筑县即有煤炭窑之地名”。
昔日之煤炭窑即今茫父故里花溪久安。久安坐落在贵阳市西南面、花溪西北部,山势起伏,境内除了白岩寨和打通寨两个不足千亩的田坝外,均是落差很大的山坡,这些山坡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贵阳城及周围三桥、阳关、金竹、小河等地十几万居民生活取暖和烧砖瓦、打铁等作坊都需要煤炭。为此,离贵阳城不到30里的久安,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开采煤炭。至今久安乡煤炭窑、小窑、拐耳、巩固、雪厂、林东等地,到处可见数百年前开采过煤炭的痕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依靠地下“聚宝盆”,久安乡靠山吃山,对地下煤矿进行大规模开采,煤窑最多时期达到400余家,然而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放眼四望皆是锈水煤山。
21世纪初,久安被划定为贵阳阿哈湖水库一二级水源保护范围后,煤窑全部关停,失去致富靠山的久安乡陷入发展窘境。在艰难的探索中,久安乡开展了以古茶树、茫父文化为核心资源的挖掘工作。在久安千年古树茶园里,清查出具有保护价值的古茶树达5.4万余株,种植历史可溯源至2000年前,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栽培型灌木中小叶种茶树。在省、市、区数十位学者专家的努力下,在浩瀚的史书、档案、文献资料中,终于梳理、查证出久安即是姚茫父先生故里,茫父文化得以深入收集挖掘。
千年时光育古茶,青山不负采茶人。如今,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生态胜地,久安人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植入心中。他们种植万亩茶园,建成茶文化展馆、茫父艺术中心、古茶公园、九龙山摄影基地、古茶文化广场等文化旅游景点。他们找准茶文化与茫父文化的契合点,邀请姚茫父先生的孙辈姚伊、姚遂来到久安茫父艺术中心,交流、宣传茫父文化,为茶产业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他们普及品茶鉴赏文化,在中小学设置茶文化培训教室,教授茶文化。久安人从“地下挖煤”转向“地上种茶”,以走古道、观古茶、游茶园为主的有氧生态游生机勃勃,闯出了一条“煤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矿工变茶农、茶区变景区”“转黑化绿成金”以文促旅、以旅兴茶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贵州省十大最美茶乡”“高原古茶树之乡”“贵州省十大茶旅目的地”“贵州省十大古茶树之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荣誉也纷沓而至。
今天的花溪久安,姚家族人世居住的“轿子山”,已更名为“茫父山”,山顶上十多米高的姚茫父雕像,执笔握卷,神态安祥,山下万亩茶园葳蕤生香,茫父先生终于回到了久安故里的草木间……
(贵阳市花溪区政府,贵州贵阳,黄依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