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与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引下,智能巡检技术被提升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高度。航油运输管道作为民航业的“隐形动脉”,其安全巡检直接关乎千万旅客生命安全与生态环境。然而,传统人工检测长期面临 “望而却步”的架空风险、“寸步难行”的弯道盲区、“隔靴搔痒”的粗放精度三大痛点。面对这一困局,中国民航大学“隧影智巡”项目团队响应国家号召,历时五百余天攻坚,成功研制出全场景自适应航油管道智能巡检机器人,以三大核心技术突破市场痛点,推动中国管道巡检进入“毫米级零盲区”时代!
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00后团队如何攻克“不可能”。2023年10月,中国民航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生阳沁轩在天津威德航空科技实习期间,目睹了工人攀爬30米高空油管检测的惊险场景。“必须用机器人代替血肉之躯!”——这颗种子在2023年底正式萌芽。
由阳沁轩领衔,飞行器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商管理多学科青年组成的团队,在燕山大学赵永生教授、许允斗教授、中国民航大学唐杰等专家指导下,从磁吸附技术难题起步:
1.三代永磁轮技术迭代:独创Halbach磁路排列结构,将吸附力提升至200N以上,同时搭载高压气喷自清洁系统,彻底解决油污粉尘导致的“磁力衰竭”难题。
2·柔性骨架突破行业极限:模块化万向节设计使机器人可穿越曲率半径≥10cm的急弯变径,双轮联动跨越3cm焊缝,响应速度快至0.5秒。
3.AI全场景诊断系统:融合1080P红外视觉、5MHz超声波测厚(精度±0.1mm)、涡流/漏磁检测等7类传感器,缺陷识别率达96%,首次实现管道“破裂-腐蚀-渗漏-暗接”等6类缺陷全覆盖。
2025年3月,初代机在天津威德航空实测中一鸣惊人:在垂直架空管道以0.8m/s速度自主巡检,同步生成三维数字孪生报告,效率较人工提升15倍!针对民航与工业领域差异化需求,团队创新性推出双版本解决方案:“隧影航空”版:通过创新永磁轮设计,六种缺陷全面检测,Ex ia IIB T4级防爆认证,适配-40℃至85℃极端环境,搭载离线模式应对机场信号屏蔽区,保障浦东、白云等国际枢纽日均万吨航油安全。“隧影标准”版:以500-800元/公里亲民价格服务石油化工管道,年度维护费低至1-2万元,成本仅为进口设备1/3。
青年力量缔造行业新标准。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团队已申请专利7项(含“多模态传感器集成装置”等核心技术专利),发表论文3篇。在教育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舞台上,项目以 “智能护油脉,安全零盲区” 理念斩获佳迹。“我们的愿景是让毫米级精准守护流淌在每寸油脉中。” 项目总经理阳沁轩表示。未来五年,团队将分三步实现行业引领:2026年完成产品分层与民航市场全覆盖;2028年构建技术壁垒;2029年携定制化方案出海,目标突破亿元营收。
这支校园走出的“领跑者”团队,正以硬核科技重新定义中国管道安全标准——他们让危险作业成为历史,让绿色智能巡检守护大国能源命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