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热汤载匠心 ,百载传承焕新生
——记江门荤豆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尹易平
在川南腹地的一座名为江门的小镇,孕育出一道令人垂涎的地方美食——荤豆花。它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份乡愁。这道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民间智慧,经过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创新,如今已跻身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泸州乃至四川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段传奇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女性的身影——尹易平。她从九岁起便跟随母亲沈德富学习豆花制作技艺,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经营个体餐馆,将“酸菜豆花”发展为今日广为人知的“荤豆花”。三十多年来,她不仅继承了传统味道,更不断推陈出新,将地方小吃升华为融合现代口味的艺术佳品。如今,“江门荤豆花”遍布全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也温暖着无数食客的胃和心。
匠心传承 非遗之光
尹易平的人生,是一部写满坚持、创新与温情的奋斗史。她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命运却早早地给她上了沉重的一课。年仅九岁时,父亲因积劳成疾不幸离世,家中顿时失去了顶梁柱。母亲沈德富一人肩负起养育三个女儿的重任,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然而,这个坚强的女人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选择用双手撑起整个家。
为了维持生计,沈德富在家做起了豆花生意,卖给邻里乡亲。那时正值计划经济时期,个体经营尚属“灰色地带”,稍有不慎便可能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而遭取缔。但靠着邻里和一些基层干部的暗中支持,沈德富的小生意艰难起步。年幼的尹易平也早早懂事,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帮母亲推磨、磨豆浆,干完家务才匆匆赶去上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也对豆花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沉寂已久的个体经济开始复苏。这一年,沈德富在江门镇老街开起了第一家豆花饭餐馆,成为当地最早一批个体经营者之一。这不仅是一个家庭命运的转折点,也为日后“荤豆花”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当时物资匮乏,人们的生活节奏缓慢而朴素。一次深夜,一位长途司机饥肠辘辘地走进小店,询问是否有开胃的饭菜。沈德富随手将自家腌制的酸菜与豆花合煮成汤,端上桌后没想到竟意外地美味可口。后来,她又尝试加入肉片、蘑菇、番茄等食材,使其味道更加丰富,逐渐演变为今天广为人知的“荤豆花”。这一道融合了素与荤、快与鲜的美食,迅速受到过往旅客的广泛喜爱,成为川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风味小吃之一。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交通的发展和人流的增加,江门镇上已有上百家长短不一的荤豆花餐馆,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作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尹易平从1992年起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正式走上前台,成为“江门荤豆花”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她不仅完全继承了祖传的配方与工艺,还勇于创新,创作出可满足不同食客口味需求的美食。她的店铺多次荣获“泸州市名小吃”“十佳私营个体户经营管理能手”等荣誉称号,并代表江门荤豆花参加了成都国际非遗节展示活动。
2018年,“江门荤豆花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尹易平被认定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这道地方美食最有力的文化使者。她用一生的坚守与努力,让一锅热汤承载起一段历史,也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身心。
味中有魂 食中见文
如果说传统的味道是一座城市的记忆,那么创新便是让这份记忆延续并焕发生机的力量。江门荤豆花之所以能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香,正是因为它始终坚守着对食材的敬畏、对口感的执着以及对时代变化的敏锐回应。
最初,荤豆花不过是一锅酸菜与豆花的简单结合,朴素却动人。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物资匮乏的年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锅热汤里,既有酸菜的爽口开胃,也有豆花的滑嫩清香,更有一份来自民间最真实的生活温度。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单一的口味已无法满足现代食客日益挑剔的味蕾。面对这一挑战,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尹易平,没有固守传统,而是选择在尊重本味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
她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食材世界,尝试将海鲜元素融入这道川南传统小吃之中。海参、鱿鱼、大虾等优质蛋白的加入,不仅提升了荤豆花的营养价值,也让其口感层次更加丰富,从而推出了“海鲜荤豆花”;又巧妙搭配蹄筋、火腿肠、玉兰片等配料,研制出“三鲜荤豆花”,使这道原本朴实的小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创新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基于对传统技艺的深刻理解、对饮食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大众口味的精准把握,所做出的艺术化升华。
而真正让荤豆花脱颖而出的,不只是丰富的食材,更是那一碗看似普通、实则讲究的蘸水。红油海椒、糍粑辣椒、油酥辣椒轮番登场,再佐以麻油、木姜油、生菜油调和,每一勺都是对味觉的极致挑逗。这种蘸水的调配,讲究的是平衡与融合,既要辣得过瘾,又要香而不燥;既要有层次感,又不能喧宾夺主,必须与豆花本身的清润形成和谐共鸣。
当然,豆花本身才是整道菜的灵魂所在。它必须选用优质黄豆,采用古法石磨磨浆,由慢火熬制而成,保留了豆香的纯正与细腻。只有这样的豆花,才能做到入口即化、柔滑如丝,与浓郁的汤底完美交融。而酸菜,则是整道菜品风味的关键所在。需选用本地特制的老坛酸菜,色泽金黄、酸香适口,经过炒制后更能激发出其独特的发酵香气,使其与豆花相得益彰,成就那道令人难忘的“一锅熟”。
这种融合,不是食材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升华。荤豆花的味道里,藏着川南人民的热情豪爽,也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它既是旅途中的慰藉,也是家宴上的主角;既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便捷选择,又是慢时光里的一份深情守候。一碗荤豆花,承载的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江门荤豆花’已经名声在外,但尹易平始终坚持亲自下厨制作,确保每锅豆花都保持最初的风味。她与丈夫一起经营这家店,是典型的‘夫妻店’,也是传统手艺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
初心不改 未来可期
对于尹易平而言,荤豆花早已超越了一道菜肴的范畴,它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家乡的情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她常说:“我做的不只是豆花,是传承、是希望。”正是这份执着与信念,让她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始终坚守品质的底线,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守护着那一份初心不变。
面对现代化浪潮带来的冲击,尹易平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变化。她深知,传统技艺若想延续生命力,必须与时代接轨。于是,她打造了“江门荤豆花”品牌,推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本地酸菜腌制、生猪养殖到蔬菜种植,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这不仅提升了荤豆花的整体品质,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真正地实现了“一碗豆花带活一方”的愿景。
与此同时,她敏锐把握时代的脉搏,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广这道地道的川南美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她将荤豆花的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让他们在味蕾之外,感受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她的努力,让这道传统小吃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乡土与城市、记忆与创新之间的桥梁。
然而,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原本繁忙的321国道车流量明显减少,导致门店客源有所下滑。尽管政府已在高速路口打造‘豆花一条街’,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尹易平暂时无法搬迁过去,仍坚守在老街上。尹易平也希望能有更多有识之士投资参与,共同推动这道非遗美食走得更远。
展望未来,尹易平心中有着更为宏大的蓝图。她计划筹建“江门荤豆花文化体验馆”,让人们不仅可以品尝这一美味,更能亲身参与从选豆、磨浆、点卤到烹饪的全过程,沉浸式地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她还希望能在更多城市开设分店,甚至走向海外,让更多人认识并爱上这道来自中国民间的美食,让世界看见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
无论走得有多远,她始终记得母亲当年那句朴实却深刻的话:“要用心做菜,才对得起每一位客人。”正是这份源自心底的温度,让江门荤豆花得以穿越时光,历久弥香。它不仅仅是一道菜的名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精神的象征——那是对传统的尊重,对创新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条充满烟火气的路上,尹易平和她的荤豆花,正以一锅热汤的温度,继续书写属于她们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