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月以来,红岭煤矿深刻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精髓,坚决贯彻“关口前移、触角延伸、力量下沉”的工作要求,创新性地运用“反光镜”、“显微镜”、“放大镜”三面“镜子”,全方位、多角度聚焦安全管理核心环节,从思想源头、现场管控和行为养成三个维度精准发力,着力构建坚不可摧的安全生产“防火墙”,有效夯实了矿井本质安全根基。
一、“反光镜”深照历史教训,警示教育直抵人心筑防线
“屏幕上那些触目惊心的事故场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给我们上了极其沉重又生动的一课。这绝不是故事,是血淋淋的教训!”在矿上组织的典型煤矿事故案例警示教育专题会上,开拓一队队长吴翔神情凝重地表示,“我们必须以案为鉴,深刻反思,立刻行动起来,全面排查整改自身存在的类似问题和隐患,坚决杜绝任何可能导致事故的行为!”
红岭煤矿将“反光镜”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行业内外典型事故案例,特别是与自身作业环境、工艺流程相近的案例,作为警示教育的核心素材。不仅停留在观看视频、图片的层面,更以事故暴露出的深层次管理漏洞、技术缺陷、违章操作和思想麻痹等问题为尖锐的切入点,组织全矿干部职工,特别是生产一线人员,开展多层级、多轮次的大讨论和深度剖析。
大家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抽丝剥茧般深挖事故根源,畅谈内心受到的震撼与警醒,逐一列出本岗位、本班组需要改进的具体举措,并公开表达遵章守纪、履职尽责、守护安全的坚定决心。这种触及灵魂的警示教育,有效扭转了“事故离我很远”的侥幸心理,促使干部职工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真正从思想源头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认知防线。
二、“显微镜”细查现场隐患,精准治理不留死角保安全“安全风险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必须用‘显微镜’的精度去审视每一个环节。”这是红岭煤矿管理层在隐患排查治理上的共识。他们坚持“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将工作重心沉到一线,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做深、做细、做实。
矿井加大现场检查的力度和频次。每天,由一名副总工程师及以上级别的矿领导亲自带队,率领安监科、调度室等部门的精干力量,深入井下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运输巷道等生产现场的最前沿。检查绝不走过场,而是聚焦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如顶板管理、一通三防、机电运输)和公认的薄弱地点(如地质构造带、巷道贯通点、大型设备安装拆除点),进行地毯式、解剖式的全面“扫描”。他们坚持“隐患发现在现场、问题解决在现场、措施落实在现场”的“三现”原则,对发现的任何蛛丝马迹都不放过,确保将“安全盲区”彻底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排查出的所有隐患,无论大小,均严格执行“五定”原则(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期限、定整改资金、定应急预案),建立详实的隐患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形成“排查-登记-整改-验收-销号”的完整闭环链条,确保每一项隐患都得到及时、彻底、有效的治理,为现场作业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
三、“放大镜”聚焦行为习惯,源头管控促进自觉谋长远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重要根源。为此,创新运用“放大镜”策略,将管控的触角延伸至职工日常操作的细微习惯上,着力从源头上治理违章操作,培育本质安全型职工队伍。
矿上持续加大对职工不安全行为的管控力度,特别是习惯性违章、图省事违章等顽疾。安全管理部门像使用放大镜一样,细致观察、记录和分析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操作行为习惯。一旦发现任何不符合安全规程、存在潜在风险的不安全行为(如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品、简化操作步骤、冒险作业等),立即进行记录、分析,并将其“放大”呈现。具体做法是:每天,由安监员、带班领导等将现场抓拍到或观察到的不安全行为图片、视频及文字描述,在矿级和各区队的安全生产微信管理群中进行实名或匿名的定期发布曝光。这种“放大”效应,一方面让违章者“红脸出汗”,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和不被容忍;另一方面,更对所有职工产生了强大的警示和示范教育作用,促使大家在生产工作中时刻绷紧安全弦,自觉审视和规范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强化和引导,矿上有效推动了广大职工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要我安全”),向主动追求安全、自觉遵守规程、相互监督提醒(“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深层次转变,为矿井的长期安全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行为基础。
通过“三镜”工作法的深度实践与融合应用,红岭煤矿在安全生产月期间,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更在源头预防、过程管控和人员素质提升上取得了实效,为构建长效机制、实现长治久安迈出了坚实步伐。(王陈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