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少和生物创始人魏韬:用“生物积木”构建生命新方案

2025-06-17 18:05:25   来源:中国焦点日报网


“如果人参皂苷可以用微生物发酵高效生产,那我们还需要在深山老林里等上三年五载去种人参吗?”在广东少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内,创始人魏韬博士这样向我们抛出了这个问题。

在这次由广州小参林文化传播公司发起的行业走访中,我们走进了这家位于广州的合成生物企业,深入了解“AI+BT(生物技术)”如何重塑传统生物制造业,并探讨其背后更深远的科研布局与社会价值。

用“合成”替代“提取”,让珍稀原料飞入寻常百姓家

魏韬博士用最通俗的例子解释何为“合成生物学”:人们熟知的红豆杉用于提取抗癌药紫杉醇,但其树皮稀缺、成长周期长、提取成本高。而通过微生物改造,可以实现五到十天内通过发酵获得相同成分,“这不仅是速度的差异,更是制造方式的根本转变。”

目前,少和生物已经构建了3000多个工程菌株,具备成熟的大肠杆菌、酵母、蛹虫草等合成平台。在护肤、美妆、保健品、医药等领域,其菌种生产的人参皂苷、麦角硫因、腺苷等高附加值原料,正在逐步打破传统提取模式的技术与成本壁垒。

技术不仅为企业服务,也关乎生命质量

与许多“B端为主”的合成生物企业不同,少和生物在罕见病治疗领域的探索尤为引人关注。“我们在做的某个罕见病管线,是全球First-and-only-in-class,患者要么等我们,要么只能无药可医。”魏韬博士坦言。

他们开发的基因工程益生菌,用于治疗如甲基丙二酸血症等罕见遗传代谢病,已进入小动物实验阶段,“益生菌”剂型的优势是无需打针,便于婴幼儿接受,在实际使用中对家庭的医疗负担也更轻。此外,魏韬博士也透露,公司目前已与多家药企、保健品、美妆品牌开展合作,将研发成果快速落地到消费者手中。

数据库,是技术跃迁的隐形引擎

采访中,魏韬博士不止一次提到少和的“数据库”系统。作为国内首个由企业主导的“新生儿基因筛查数据库”和“DNA元件平台”的构建者,少和正在补齐我国生物信息的关键短板。

“新生儿筛查数据库的初衷,是为了减少‘天使宝宝’的诞生悲剧。”魏韬博士说。这项数据库已与多家儿科医院展开科研合作,对临床意义未明的基因突变进行功能注释,从而助力更精准的遗传病诊断。而DNA元件数据库,则更直接服务于合成生物的“积木搭建”:不同的启动子、调控元件等可标准化组合,使菌种改造更高效。“我们未来希望这两个数据库都能上升为国家级平台,对整个行业有支撑作用。”

向未来生物制造跃迁,离不开多方联动

魏韬博士指出,合成生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制造原料,更在于制造能力的提升。正如他比喻:“过去我们是农夫挖药材,如今我们更像是工程师设计细胞工厂。”

小参林此次走访,正是在“搭桥”的过程中,发现像少和这样拥有科研实力与产业转化能力的企业,正在成为引领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对未来,魏韬博士希望公众对合成生物不再只是“听说过”,而是理解其如何改变生活。而对于少和而言,这种改变已经悄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