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英魂的故事被岁月尘封,等待后人去打捞、去铭记。近日,湖南省临武县与长沙市居民陈道忠、陈发月、陈小华、樊俊均、蒋助加等家族成员,开启了一场跨越半世纪的追烈之旅,为祖父陈选义(化名胡道阳)追寻烈士身份、探寻墓地,让红色遗愿照进现实。
一、先辈的革命轨迹:藏在历史褶皱里的热血
胡道阳,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这一身份,在泛黄的史料中留下了清晰印记。他是坚定的中共党员,从东征的烽火,到北伐的征程,都有他冲锋的身影,曾任职任革命军一集团上尉连长。
南昌起义的枪声中,他追随叶挺、贺龙、卢德铭奔赴革命,而后踏上井冈山的红色土地,成为早期革命队伍的一员。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烈战斗里,他身负重伤,遗憾错过长征,却因曾救助伟大导师,被国民党以公开枪决处置,泛黄的判决书,成为这段悲壮历史的铁证。
二、半世纪寻亲:改名迷雾与执着坚守
因胡道阳(陈选义)改名,家族后代寻亲之路布满荆棘。陈道忠、陈发月等人数十年间,从迷茫探寻到偶然获得一手资料,过程曲折又充满希望。他们翻查档案、走访多地,在历史的碎片里拼凑先辈身影,可关键信息的缺失,让追烈、寻墓之路屡屡碰壁,“求告无门”成了漫长岁月里的无奈印记。
三、诉求与行动:盼红色遗愿照进现实
家族后代的诉求质朴而厚重:追任胡道阳(陈选义)为革命烈士,让先辈的功绩得到官方认定;找到墓地,让漂泊半世纪的英魂归位;更盼政府助力,实现后代抱祖父照片赴天安门的心愿,那是对革命先辈最深的告慰与致敬。
为了这份诉求,陈道忠姐妹曾奔赴韶山,在红色圣地张贴求助信息,渴望唤起关注,却遭遇保安、公安撕除。所幸,一位晨练者给出建议——借媒体发声,让更多人看见这段被掩埋的历史,这才有了如今跨越半世纪追烈故事的传递。
四、历史脉络补充:家族与个人的双重印记
在“骡溪系”历代军功记录里,陈选义(胡道阳)家族早有红色基因传承。从咸丰年间宦辅等先辈因军功获赏,到陈选义投身革命、为信仰赴死,家族的热血一脉相承。而其在陆军系统任中校参谋等职的履历,既是历史的注脚,也为追烈提供了关键线索,串联起个人轨迹与时代背景,让这段被遗忘的革命故事,有了更丰满的拼图。
五、持续关注:等待英魂归位的回响
目前,陈道忠等人的追烈之路仍在继续,这份跨越半世纪的红色遗愿,能否冲破历史的迷雾,让胡道阳(陈选义)的烈士身份得到追认,让墓地重见天日,让后代圆梦天安门?我们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助力打捞这段红色记忆,让革命先辈的英魂,在新时代的阳光里,找到最终的安息之所,也让这份执着的追烈精神,化作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火种,点亮历史与现实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