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是军队的灵魂,是战斗力的核心要素。”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近年来,我军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做法。其中,“提前量”现象的滋生蔓延,折射出个别单位存在以形式主义落实作风建设要求的倾向。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好的作风不是靠“提前量”打出来的。
部队作风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战斗力,但形式主义的“提前量”却以虚假效率掩盖战备漏洞。”当作风好坏的评判标准被简化为“提前量”的多寡,本质上是用形式逻辑替代实践逻辑,用表面文章掩盖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自觉源于对规律的把握,而非对指标的盲从。若将拉动演练简化为“静态台账式”战备,把政治教育异化为“材料堆砌”工程,必然导致作风建设的“虚假繁荣”——看似“提前部署周密”,实则掩盖了备战打仗能力的短板。这种“用形式代替内容”的逻辑,本质上是对战斗力标准的背叛。
当“提前量”成为规避风险的“护身符”,战斗力建设的核心矛盾也在悄然积累。这种以“提前量”为名的形式主义,本质上是将责任压力层层转嫁的产物。当上级要求战备检查时,个别单位为展现“高效落实”,提前数日甚至数周进行准备,将常态化战备异化为应付检查的“临时表演”,却忽视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培养;当政治教育考核临近,材料补录、台账美化成为各单位的“主责主业”,官兵真实思想动态反而无人问津。这种层层加码的虚假做法表面上看似规避了问责风险,实则导致战争准备严重不足——基层疲于应付纸面指标,机关沉迷于数据验收,战备短板被“提前完成”的假象掩盖,战斗力标准沦为装点门面的口号。
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思想自觉的“软支撑”,也需要制度规范的“硬约束”。破解“提前量”困局,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统一,推动作风建设向法治化、科学化、常态化转型。法治是根治形式主义的制度良方。作风建设必须遵循“法规制度是硬杠杠”的原则,划清“必要提前量”与“形式主义”的界限。例如,战备物资预置可优化流程,但不得挤占核心训练时间;工作筹划可科学统筹,但不得违背战斗力生成规律。通过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法治边界,让“提前量”回归服务战斗力本质,防止其异化为权力滥用的工具。
行百里者半九十。破除“提前量”顽疾,需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用战备水平的提升、打仗能力的增强、官兵获得感的提高来检验作风建设成效,这才是破除形式主义最有力的答案。(武警警官学院 皮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