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风掠过门楣,将新悬的艾草吹得簌簌作响。那青白相间的叶片上还沾着露水,在朝阳下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无数把小小的青铜剑。巷口的早点铺蒸腾着热气,刚出锅的碱水粽剥开时拉出绵长的丝,混着隔壁中药铺飘来的菖蒲香,在晨雾里织成一张温柔的网。
江南的梅雨总是踩着端午的韵脚而来。雨幕中,吴山越水间流传的传说愈发清晰:钱塘江的潮头站着峨冠博带的伍子胥,汨罗河的浪花里沉浮着佩兰缀玉的屈子,闽江的龙舟下还回荡着越甲三千的喊杀声。这些故事在粽叶的包裹中流传千年,当齿尖咬破蜜枣的刹那,历史的甜涩便漫上舌尖。
记得去年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被正午的太阳晒得发烫。忽然江面传来震天的鼓点,二十四支龙舟破浪而来,桨片起落间溅起的水珠在空中连成珍珠帘。穿工装的外卖骑手、戴渔夫帽的归国华侨、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此刻都化作同一种表情——脖颈前伸,瞳孔里跳动着相同的火焰。
此刻超市冷柜的灯光下,真空包装的粽子泛着机械的冷光。忽然想起老家的灶台间,祖母总要把糯米在掌心搓三下才填入叶筒,"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有魂灵"。她布满老年斑的手与翠绿的粽叶形成奇妙的映照,像一幅活的民俗年画。蒸锅喷出的白雾里,渐渐浮现所有异乡人共同的面容——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打捞记忆里的那枚月亮。
当城市高楼的玻璃幕墙映出龙舟的倒影,当视频通话里传来老家门楣艾草的沙沙声,这个古老的节日便完成了它的现代转译。我们终将懂得,端午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密码,是每个中国人与时光对话的暗语。(曹荣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