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唐诗宋词、华夏衣冠、天文历法、农业工具、民俗技艺,在中华文明悠久而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传承着诸多文明瑰宝,既是我们存续发展的见证,也是精神文化根脉所系。如何做好这些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当下所要思考的问题。
古代思想家程颢、程颐言“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草木蔓发,万物蓬勃,事物在节序交替中实现新旧更替,在既有的残褪里焕发生机活力,这正是自然自然发展的规律。这些年来,穿汉服、化唐妆、体非遗,成为东方审美与潮流文化向碰撞后所衍生的全新消费场景;中医饮品、云上直播、研学文旅,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各行业相互交融,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些新潮的方式打破文化与大众间的隔阂,正如诗词不再是难以通读的雅言,而是成为我们抒发情感的美学方式;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技艺,而是成为我们认识传统文化、发展个人兴趣的选择,这种新颖的传播方式,释放文化活力,降低认知门槛,让更多的优秀文化如春风化雨,润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多彩多元生活的基石。
同时,在这些创新的背后,需要看到一群群天马行空、充满生机活力的灵魂,“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以“赤水竹编”融合现代审美,在推动工艺创新的同时让非遗技艺贴合大众审美;杭州女孩王一帆致力追寻古法化妆,从2015年至今成功复原了从先秦到清末的33种妆品,让古人生活与现代相互交融;在国产动漫、戏曲文艺、地方民俗、饮食生活各方面,不少青年人持续深耕,在探寻、复原、融合、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把中华文化与文明生活、传统美学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让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路径。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千年依然光彩熠熠,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大宝库,在这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时代,文化创新既是提振民族自信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在丰富我们的生活空间,让选择更为多元、使生活更加美好。(航天工程大学 肖荣浩 张钰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