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拥堵:流动中国的时代缩影
清晨六点,郑州市人民公园的入口处已挤满游客,石阶上摩肩接踵的身影如同流动的河。这是2025年五一假期的河南景区:数字屏幕上的游客量曲线不断刷新纪录,社交媒体上"人从众"的调侃此起彼伏,而在这片拥挤的图景中,是文旅产业复苏的蓬勃脉搏,更是中原大地烟火气与人情味交织的当代注脚这场2.5亿人次的迁徙,暴露出供需矛盾的结构性困境。
二、疏导: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治理答卷
面对汹涌人潮,一场多方协同的疏导战役悄然展开。新乡南太行山景区因瞬时客流超载启动应急响应,但管理部门同步上线"实时热力图"APP,次日游客分流效率提升40%。焦作云台山启用AI导游机器人,机械臂在人群中灵活摆动指引路线,科技与人潮共舞。更深远的变化在酝酿:河南省政府宣布启动"文旅韧性工程",计划将20个4A级景区改造为"潮汐型"接待系统,借鉴水利工程原理平衡客流。这让人想起北宋东京城的"虹桥分流术",千年智慧正在数字时代重生。
在官方体系的精密齿轮运转之外,一群来自郑州大学第一令临床医学院的的志愿者如同春日嫩芽般悄然生长,在钢筋水泥与摩肩接踵间织就了一张柔性网络。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5名医学生提前半月便与人民公园管理部门完成“数字孪生地图”对接,将园林设计、游客动线、应急医疗点整合为三维模型。队长的平板电脑里,实时更新的热力图正随着晨光跳动,她指着屏幕上蜿蜒的红色线条说:“我们设计了逆时针‘单行道’游览方案,就像给公园安装了一台生物钟。”
清晨七点,当第一批游客涌入,志愿者手中的激光笔已在空中划出隐形轨迹。队员们举起扩音器,声音却淹没在人群嗡鸣中,他们灵机一动摘下口罩露出微笑:“大家跟着绿马甲走,能节省半小时路程哦!”这个举动意外激活了连锁反应——身着汉服的母女率先调整方向,拄拐的老者颤巍巍挪动脚步,连扛着三脚架的专业摄影师也收起设备跟了上去。正午时分,当管理部门的无人机传回俯瞰画面:九曲桥东侧的人流如毛细血管般顺畅分流,而西侧自发形成的“逆时针漩涡”甚至让部分游客掏出手机拍摄“奇观”。
最动人的细节发生在丁香花丛旁。82岁的退休教师李奶奶将保温杯塞给连续引导3小时的志愿者小陈,杯壁贴着歪歪扭扭的纸条:“润喉糖在底层,比你们的‘大喇叭’管用。”这个瞬间被游客拍成短视频登上热搜,评论区里“双向奔赴的温暖”刷屏了整夜。当暮色中的志愿者解开马甲擦汗时,纤维布料上已沾满牡丹花粉、孩童的指纹与老人颤抖的握痕——这些微观印记,恰是宏大社会图景中最细腻的注脚。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控制,而是释放生产力。"在这场疏导战役中,无人机、AI系统与志愿者的协作,正将"硬科技"与"软服务"熔铸成新型治理范式。
当夜幕降临,景区电子屏上的拥堵指数逐渐回落,但这场人潮带来的启示仍在发酵:流动的中国需要更智慧的基建、更温暖的协同,以及更包容的治理想象力。或许,真正的文旅繁荣不在于人潮的消散,而在于我们如何在人潮中看见彼此的温度。( 张佳希 李畅 高千媚 王峥越 谢博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