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烙画《超弦生态人》系列作品之二。于顺生 作
□王敦权
著名画家于顺生最近创作的宣纸烙画《超弦生态人》系列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超弦”源于理论物理学中的“超弦理论”。该理论试图用振动的弦来描述宇宙的基本构成,涉及多维时空、量子引力等前沿概念,具有强烈的未来感与哲学深度。《超弦生态人》最吸引人、最动人的,是其对“生态”概念的突破性诠释。在传统文人画中,“天人合一”是山水间的诗意栖居。而在于顺生的烙画里,生态成为量子场中的能量循环、生物链中的基因博弈、虚拟与现实的物质交换。当烙铁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我们忽然意识到:东方哲学中的“阴阳相生”,与现代物理学的“超弦理论”,其实都是对宇宙本质的诗意猜想。
宣纸铬画的千年之变
宣纸烙画的工艺史,本身就是一部材料进化的微缩史。从明清匠人用油灯加热的铁笔,到当代艺术家使用的温控数控的烙笔,工具的迭代从未改变“火与纸”的核心矛盾。宣纸的“柔”与烙铁的“刚”,构成东方艺术的核心悖论。当千度高温的烙铁触及宣纸,纤维瞬间碳化的“毁灭”,与作者控制火候形成“重生”的美学张力,就像宋代瓷窑的“窑变”,烙画的偶然性恰恰是其魅力所在——某次呼吸不稳导致的烙痕偏移,可能成就较刻意设计更妙的“神来之笔”。这种“人力与天意的共谋”,正是东方艺术“天人合一”思想的极致表达。
于顺生的《超弦生态人》以“超弦理论”为灵感源流,将微观物理世界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的艺术形象。人物造型凸显未来感与生态意识,色彩运用大胆且富有张力,通过几何图形、流动线条与球体元素,构建出充满科技感的生态生命意象,打破传统人物画的叙事框架,赋予作品鲜明的哲学性思考。
《超弦生态人》系列宣纸烙画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构建起科技与人文交织的视觉场域。于顺生将烙画这一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理念融合,通过四幅作品——《超弦生态人之一》至《超弦生态人之四》,探索生命、科技与生态的深层关联。其中,人物皮肤以电烙铁烫出立体效果,既彰显烙画工艺的独特性,又赋予作品超越平面的艺术张力。作品核心亮点在于人物皮肤的立体塑造。借助电烙铁的温度控制,在宣纸上烫出深浅、曲直各异的纹理,通过“烫、烙、勾、皴”等技法,使皮肤呈现浮雕般的立体效果。这种处理不仅突破传统烙画的平面限制,更与宣纸的吸水性、渗透性形成互动,让每一道烙痕都成为不可复制的艺术印记。
当烙铁烙入量子场
宣纸烙画以宣纸为载体,其纤维特性与烙画高温作用产生独特的碳化效果。不同于油画、水墨的可覆盖性,烙画的烙痕一旦形成便难以修改,需在创作前完成严谨的构图设计与工艺规划。《超弦生态人》系列作品将宣纸的温润与烙画的刚劲结合,既保留国画写意精神,又通过烙痕的确定性强化现代艺术的形式感。这种材料与技法的深度融合,构成不可复制的艺术语言。
为突破二维限制,于顺生在《超弦生态人》中巧妙植入AR技术。更妙的是,宣纸的褶皱在AR视角中转化为“时空褶皱”。这种“物理烙痕+数字虚像”的双重叙事,让宣纸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的“虫洞”,传统媒介在此获得了超越物质存在的维度。
烙画创作依赖创作者对温度、力度、速度的精准把控。电烙铁接触宣纸的瞬间,温度变化、施力轻重都会导致烙痕差异。人物皮肤的立体效果需在多层烙制中完成,每一次烫印都是即兴创作,即便同一主题,也难以复现相同的纹理与立体层次。这种“一次性”的创作特性,赋予作品独一无二的艺术身份。
火与纸的未来预言
站在传统与未来的断裂带,《超弦生态人》系列作品的价值,在于重新定义了宣纸烙画的“媒介宿命”。当许多传统工艺在“非遗保护”中沦为活化石,于顺生选择让烙铁成为刺破时空茧房的尖笔——一面缝合被数字浪潮冲散的文化记忆,一面在纸纤维里预埋未来文明的密码。
作品借鉴传统中国画的构图与意境营造,同时融入烙画的“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特性。例如,在人物轮廓勾勒上,吸收国画线条的流畅性;在背景处理中,通过烙制的深浅变化表现“墨分五色”的韵味。电烙铁烫出的立体皮肤,既延续国画对人物质感的关注,又以烙画特有的工艺赋予其现代性表达,实现“传统技法为体,现代创新为用”的艺术突破。
传统中国画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超弦生态人》系列在延续这一审美内核的同时,融入对科技生态的思考。通过烙画的独特质感,将自然生态与超弦理论中的宇宙观结合,使作品既蕴含国画的写意精神,又拓展出对未来生命形态的艺术想象,形成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审美交融的独特范式。
当最后一道烙痕在宣纸上冷却,那些微微隆起的焦痕,像极了敦煌壁画中飞天衣袂的褶皱。于顺生的创作证明,传统工艺的当代性,不在于复刻古人的笔触,而在于激活其新能量——当烙铁在宣纸上烙下第一个超弦公式,不是在宣告传统的终结,而是在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明代文人案头的火与墨,在纸纤维的微观宇宙里完成一场基因重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