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一池清水、一垄茶山、一枝金果:广西贵港“桂字号”绘出乡村振兴春山图

2025-05-13 17:10:18   来源:中华网

5月8日至9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精心策划并组织的广西“桂字号”农业品牌媒体采风活动,在贵港市拉开了帷幕。一支由资深媒体人和农业爱好者组成的采访团队,怀着对广西农业品牌的浓厚兴趣与期待,踏上了探索贵港农业魅力的旅程。他们深入桂平市金田镇的臻园龟鳖家庭农场、风景如画的西山茶文化博览园,以及平南县石硖龙眼的核心示范区,围绕贵港市重点打造的“桂字号”农产品,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地调研活动。

从波光粼粼的池畔水面,到云雾缭绕的西山茶园;从挂满枝头的群花绽放,到产品市场的销售之路。采访团的每一步都见证了“桂字号”农产品在贵港这片热土上,以生态为基、科技为翼、品牌为魂,构建起一个特色鲜明、链条完整、融合紧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促进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美丽的动人画卷。

【金田黄沙鳖:清水中的金色瑰宝】

5月8日上午,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采风团一行驱车前往桂平市金田镇臻园龟鳖家庭农场。刚踏入农场大门,一股清新的水气便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臻园龟鳖家庭农场负责人蓝锋,热情地引领着采访团,一边走一边详细介绍起农场的“当家花旦”——金田黄沙鳖。

“大家看这只黄沙鳖,足足有六斤重。”其背甲闪烁着金色的光泽,裙边饱满而厚实,仿佛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黄沙鳖,肉质紧实,口感细腻,在广东市场上,一斤能卖到65元,还常常供不应求呢。”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

黄沙鳖,作为中华鳖的一个地方优良品系,因其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被誉为“水中人参”。蓝锋深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坚持品质为先。因此,他选择了低密度仿生态养殖模式,全程投喂小鱼小虾,确保每一只鳖都能健康成长。“我们不追求速度,只追求品质。三年以上养殖周期,一池鳖至少要养三年半才能出栏。”他的话语坚定而有力。

走进饲养区,只见水池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间地头,管理看板上详细记录着不同批次的鳖苗、饲料配比以及水质监测数据。蓝锋介绍道:“从种鳖到鳖苗再到商品鳖,全流程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一年能育出20万只鳖苗呢。”如今,农场不仅养殖黄沙鳖,还同步发展了珍珠鳖、角鳖等多个品种,实现了多品种布局。商品鳖远销粤港澳地区,甚至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为农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养得住水,守得住鳖。这池清水就是我们的‘水中金’。”蓝锋深情地说。如今,农场年育鳖苗数量稳定在20万只左右,年产值接近200万元。他坚信,只有养得稳、销得出,才是他们敢于持续投入、不断创新的底气所在。

【桂平西山茶:云雾中的茶香传奇】

5月8日下午,采风团一行驱车前往桂平市紫荆镇小江村。随着车辆缓缓驶入蜿蜒的山路,一片茶园逐渐映入眼帘。这便是西山碧水茶园有限公司打造的十八河茶文化博览园。茶垄层叠起伏,,满目青翠欲滴,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

走进茶园,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公司负责人姚卓帆,热情地接待了采访团。详细介绍:“这里既是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也是集茶文化展示、茶旅体验、种植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我们坚持‘三不’原则——不施农药、不用除草剂、限量化肥,虽然亩产不高,但品质卓越、口感甘醇。”

采访团参观了茶叶初制车间、茶艺展示空间及户外研学营地,让大家从采摘、杀青、揉捻到冲泡品饮的全流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2024年,茶园共接待研学团队百余批次,培训农民超3000人次,成为当地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教学点。姚卓帆表示:“我们不仅是种茶、制茶,更是要把茶文化带给更多人。”目前,企业拥有两个基地,总面积达1100亩,年产干茶近百吨。主打绿茶品类,销往南宁、广州、深圳等地,部分高端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作为地理标志的“桂字号”名品,西山茶正逐步从“深山小茶”走向“国际市场”。

【平南石硖龙眼:绿意中的金色希望】

5月9日上午,采风团一行满怀期待地走进了平南县大洲镇石硖龙眼核心示范区。放眼望去,3500亩龙眼林郁郁葱葱,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果农们穿梭其间,正抢抓农时进行疏花修枝,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做足准备。

龙眼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骆小敏女士,亲自接待了采访团。她一边示范操作一边介绍道:“现在要及时清掉弱花、剪掉空枝,这样果实才能结得密、长得好。”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龙眼丰收的期待与信心。

据了解,“石硖龙眼全县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值近14亿元,是我们的第一大水果产业。”平南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形成链条紧密、覆盖广泛、产销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龙眼这颗“金果”,正从一枝新绿走向一条富民之路。(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