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戈壁的烈日下,一座由571万片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正无声地涌动着能量。这片横跨3000公里的“绿电长城”背后,倾注了一位工程师的智慧与心血。他是中建二局一公司基础设施建设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建学。十四年建筑生涯,李建学带着团队从钢筋水泥的丛林转战新能源荒漠,用脚步丈量戈壁,用技术改写不可能,成为国家“双碳”战略中一位炽热的“追光者”。
2022年,中建二局首次承接阜康光伏项目,李建学的“追光之路”也就此启程。当李建学首次站在阜康光伏项目的戈壁滩上时,这位与钢筋混凝土打了十年交道的老建筑人,面对的是一片全然陌生的领域。“光伏板的倾角怎么定?桩基密度如何适配风沙环境?”团队里满是迷茫。他抓起安全帽,撂下一句“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带着班子“走出去”,请专家授业解惑,学习光伏项目施工经验。他带领团队赶赴零下25度的戈壁荒漠,经过多次试验,反复改进施工工艺,最终,项目如期开工。
然而,接踵而至的新疆奎屯项目使李建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工期目标要求“五个月内实现并网”,工程量大,工期紧,在光伏界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此,李建学立下“军令状”:“我们一定能保证项目在工期前圆满完成!”他带领团队焚膏继晷,从工程规划、人员调配等各个方面去优化施工进度。这场“从零开始”的硬仗,最终以35天打下58万根桩基、70天搭起3万余套支架的“二局速度”收官。2023年初,新疆奎屯光伏项目南区成功并网,成为当地首个“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并网”的标杆工程。戈壁滩上,成片光伏板如蓝色海洋般铺展,李建学站在其中,第一次感受到“光”的力量:“这不是简单的工程,而是给荒漠赋予新生的使命。”
如果说奎屯项目是初试锋芒,那么尼勒克光伏项目则是真正的“大考”。2024年,尼勒克光伏项目作为亚洲单体最大的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开工,首期200万千瓦并网任务要求团队“在八个月内完工”——同样被业内视为“不可能”。“军令状不是白立的!”150天里,李建学为了项目开展“双城奔波”,他往返北京与新疆56次,累计行程5.5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戈壁滩的夜风裹挟着沙粒,项目部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面对复杂地形导致的光伏板布设难题,在李建学的带领下,团队创新应用三维深化设计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光伏矩阵的高效布设,大幅提升了清洁能源产出效率。2024年5月28日,通过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尼勒克光伏项目首期200万千瓦提前两天正式并网成功,确保了新疆新能源大基地整体联调发电成功进行,奏响了戈壁滩上新能源施工管理的“蓝海赞歌”。
“我们不是在建工程,是在编织人与自然的新纽带。”在尼勒克草原,牧民们从未想过,祖辈放牧的草场会成为“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创新试验田。李建学团队采用“牧光互补”模式,让光伏板间距扩大至1.5米,既保证发电效率,又为牧草留出生机。在光伏板的“庇护”下,不仅山地植被可以免受烈日大风的侵袭,牧场的动物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尼勒克光伏项目的建成更是给当地经济带来无限生机。截至今日,项目累计提供1.1万个就业岗位,培育出设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产业链,更催生出纪实片《光伏海洋——尼勒克草原牧场的“中国绿”》这样的文化载体。
事实上,李建学的追光之路不只限于新疆。他参建的最高人民检察院“582工程”项目是施工技术最先进、建筑质量最好的办案中心,荣获了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成为守护正义法治之光;广西苍昭高速在山峦上打通大里程架梁通道,高速架梁全部完成,实现双幅贯通,为沿线地区带来对外交流的希望之光;雄安垃圾处理厂的建设让雄安新区向“无废雄安”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此新区将告别生活垃圾填埋的历史,诠释着千年之城的科技之光......这些皆是他追光理想的生动注脚,皆是建设者们用汗水与智慧凝聚而成的时代光芒,照亮了区域发展的前行之路。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真正的追光者从不等待黎明,而是把自己活成火炬,照亮变革的无人区。从新疆的“光伏奇兵”到雄安的“无废之城”,从鲁班奖的法治标杆到苍昭高速的希望通途,李建学用工程师的刻度丈量时代的温度。当戈壁的风沙还在诉说新能源的传奇,李建学已带着他的“追光版图”走向更远的地方。在这条永无止境的追光路上,李建学始终相信,下一个奇迹,永远在脚步抵达的前方。(孙健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