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红岭煤矿北山生活区已传来清脆的车铃声。三三两两的职工跨上崭新的自行车,沿着矿区林荫道匀速前行。这是该矿工会引入共享单车两个月以来,职工们自发形成的"骑行上班潮"。这抹流动的白色,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煤矿企业的生活图景。
从千米井下到阳光大道
对于常年与矿灯、安全帽为伴的矿工而言,骑行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方式的改变。综采队支部书记郭永军回忆,过去上下班总是挤在班车里,柴油味混着汗味,"现在踩着单车,能看见路边的槐树开花,呼吸的空气都是甜的"。工会设置的6辆单车最初只是试水,却意外激发了职工对户外运动的热情。车辆采用智能锁具管理,职工通过来工会登记即可取用,骑行路线覆盖矿区至家属区周围3公里。
在百米深的矿井里操控采煤机的郭孬旦,如今成了"骑行达人"。他算过一笔账:每天骑车40分钟,两个月体重减了5公斤,体检时高血压临界值终于回归正常。"矿工最怕‘三高’,以前下班就想躺着,现在大伙儿结伴骑车,身体轻快了,下井作业注意力都更集中。"
车轮转出矿区新生态
单车棚旁立着的手绘路线图,记录着职工们开发出的多条"秘境路线"。供应部杨安会每周探索矿区周边的乡间小道,用手机记录下金色麦浪和路边的野花。"过去总觉得煤矿周围灰扑扑的,现在发现这么多被忽略的美好。"
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意外收获。机修厂师傅杨现兵把修自行车的技艺重新捡起,主动承担起车辆维护工作。他改造的加宽坐垫、防震把手等"矿工定制"配件,让骑行舒适度大幅提升。"看着这些年轻人骑着车有说有笑,感觉矿区都年轻了十岁。"
绿色涟漪持续扩散
"6辆单车就像投进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超出预期。"工会副主席张学杰说道,目前累计骑行已达200人次,减少碳排放1.2吨。更让他欣慰的是,有职工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定期检修车辆、规划骑行活动。
暮色中的单车棚又热闹起来。刚升井的矿工们戴着白色安全帽,车筐里放着妻子准备的饭盒,三三两两骑行在洒满夕阳的煤海路上。车轮碾过的地方,不仅留下了浅浅的辙痕,更转动着一个传统行业向绿色健康转型的齿轮,这些在井下托起"工业食粮"的劳动者,正用另一种方式,丈量着美好生活的半径。(王陈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