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中国铁路在京沪高铁部分车次试点“隔离运输、人宠分开、专人看护”的高铁宠物托运服务,允许符合条件的猫、犬类宠物随主人同车出行。当“宠物禁入”的冰冷标识逐渐被“人宠和谐”的温情图景取代,交通领域的这场服务变革,正在以更多元的探索标注社会的文明刻度。
过去,高铁仅允许导盲犬随行,普通宠物需通过普速列车或航空托运,流程复杂且成本较高。此次试点通过“隔离运输、人宠分开、专人看护”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带宠难”的痛点。
中国铁路推出“宠物托运”功能,在试点政策的配套服务中,对此做出了周密的安排。一方面,采取物理隔离的方式,使用自带空气循环、温湿度监测的专用运输箱,宠物全程存放于独立高铁快运柜,与旅客空间完全隔离;另一方面,旅客须提前2天及以上线上预约,预约成功后可同车托运1只家庭驯养且健康状况良好、单只体重不超过15公斤、肩高不超过40厘米的猫、犬类宠物。此外,工作人员通过宠物运输箱的监测系统观察宠物状态,定时巡视检查,间隔不超2小时,视情况给宠物适当添加饮用水、不予喂食,这将进一步确保运输安全。
试点高铁宠物托运实行“人宠同出发、同到达”规则,铁路部门在列车到站后1小时内以短信或电话形式通知托运人领取宠物。旅客抵达目的地后,可按照短信或电话提示,凭有效身份证件3小时内前往到达高铁车站的中铁快运营业部领取宠物。这一闭环的宠物运输方案是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新突破,未来必将有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宠物运输保险、临时寄养、应急医疗等领域,形成全产业链服务保障。
面对“宠物上车会引发过敏”“噪音干扰其他乘客”的质疑,铁路部门试点期间,按照人宠互不打扰原则,将高铁宠物运输实行人宠分开、隔离运输方式,切实保障其他旅客的权益及安全,既满足了特定群体的需求,又避免干扰他人,这正是公共服务精细化的体现。后续,还会结合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逐步完善服务,提升品质。这种“弹性治理”模式,让养宠群体、普通乘客、运输方共同参与规则制定,中国铁路以“开门立法”的智慧,使政策既体现多数人利益,又尊重少数人诉求,在共识凝聚中推动社会进步。
铁路宠物托运引发的争论,本质上反映了多元社会诉求的碰撞。政策推行需坚守法律底线,地方养犬法规旨在规范宠物进入公共场所的行为,而高铁托运通过封闭运输规避了这一问题。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的治理智慧,让法治精神与柔性管理更完美地结合,避免了机械执法。高铁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旅客的多元情感需求。
伴随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中国铁路正在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保基本”到“优品质”的迭代发展,宠物运输需要铁路部门展现社会责任担当,更需要公众以文明姿态参与共建。高铁宠物托运的探索,未来必将让“毛孩子”出行更温暖。(李红红)